胆囊腺瘤又称腺瘤性息肉。根据其组织学表现分为腺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及管状乳头状腺瘤三型,其中以腺管状腺瘤多见。肉眼观察:腺瘤单发或多发,多呈圆形的粘膜隆起,偶尔带蒂。表面...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又称纤维阻塞性胆管炎。临床上以进行性胆道梗阻、阻塞性黄疸和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为主要表现。常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甲状腺炎、Sjogren综合征等疾病并发。多死于...
肝组织异位很少见,一般体积多很小,常位于肝脏的下面,也可位于胆囊、脾、肾上腺、腹腔内或胸腔内。其组织结构如正常肝组织,并可有自己的系膜,其中含有肝动脉、肝门静脉、胆管及肝...
副肝是指在肝脏外与固有肝脏完全分离的肝组织团块。副肝多位于肝脏的三角韧带、镰状韧带内及胆囊颈等处,可也以附着于固有肝脏或以系膜与固有肝脏相连。肉眼观察:副肝可呈结节状及巨...
胆囊内异位组织少见,一般认为胆囊壁异位组织的发生率依次为胃粘膜异位、胰腺异位、肝组织异位及甲状腺异位。胆囊壁异位组织的病因不清,患者在临床上的典型表现为餐后上腹部疼痛,伴...
胆固醇性息肉较多见。在具有胆固醇性息肉的胆囊壁中很少有胆固醇沉积,所以,胆固醇息肉的发生与胆囊胆固醇沉积症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肉眼观察:息肉多较小,直径多在10毫米以下,大...
胆囊腺肌瘤样增生为胆囊粘膜上皮细胞及其平滑肌细胞同时增生形成的瘤样病变。患者在临床上常无明显的症状。肉眼观察:病变多位于胆囊底部,直径多在1厘米以下。病变主要位于胆囊肌层...
胆囊腺肌病又称腺体增生性胆囊炎,多发生于胆囊底部。大体形态可分为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三型。肉眼观察:弥漫型者切面灰红色略呈蜂窝状结构,主要位于肌层,多扩展到浆膜下层;而...
胆道结石是人体结石形成最多见的部位,多在胆囊内形成,偶尔可形成于胆管。由于结石能引起阻塞和炎症等各种不良后果,因此胆石症是胆道系统一个常见而重要的疾患。胆石来源于胆汁成分...
慢性增生性胆管炎常见于华支睾吸虫病,胆管系统是华支睾吸虫寄生的部位。肉眼观察:轻至中度感染时,虫体寄生的胆管管腔扩大,管壁增厚,重度感染时,胆管扩大更显著,呈柱状乃至囊状...
胆管炎可部分从胆囊炎蔓延而来,部分为原发。其原因和胆囊炎相同,如结石或蛔虫阻塞、管腔狭窄和管外压迫。阻塞后易致细菌感染,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化脓菌。临床上有发热及黄胆等...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可能系慢性胆囊炎,胆结石造成胆汁淤滞,在此基础上发生急性炎症使罗-阿氏窦破裂或粘膜溃疡形成,从而导致胆汁进入胆囊壁内,引起组织细胞聚集和活跃吞噬形成以泡...
慢性胆囊炎常有急性发作,临床上出现右上腹痛和发热,这是由于结石所造成的阻塞时而松解,时而嵌顿之故。肉眼观察:兼有急性和慢性胆囊炎两种病变。胆囊一般扩大,且往往含有多数混合...
慢性胆囊炎可由急性迁延而来,但大多数病例以往无明显急性胆囊炎病史,发现时即为慢性,并常有胆石同时存在。临床上常有右上腹不适,持续性钝痛或右肩胛区疼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状。肉眼...
大多数急性胆囊炎均伴有胆囊结石,无结石者可能与细胞感染、胆汁淤滞及胰液反流等有关。临床上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和胆囊区明显压痛。肉眼观察:急性胆囊炎早期呈急性卡他性改变,...
数字病理系统(Digital Pathology Systems, DPS)是将物质的病理切片标本快速数字化,即将病理切片快速扫描成包含所有组织信息的高分辨率电子图片,实现病理数字阅片。其本质是实现...
数字病理扫描技术由于可以实现标准化、高清晰、全信息的图像采集,摆脱了传统显微镜阅读切片的种种弊端,引领病理诊断技术数字化的全球创新浪潮。欧美日等国家地区分别推出数字病理...
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是一种生殖细胞起源的高度恶性肿瘤。肿瘤常发生于性腺部位,也可发生于生殖细胞从卵黄囊迁移至生殖嵴的中线部位上。肿瘤主要发生在卵巢和睾丸,也可发生于松果...
恶性间叶瘤又称胚胎性肉瘤、间叶细胞肉瘤及纤维粘液肉瘤等,是一种起源于中胚层组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肉瘤成分所构成的恶性混合性肿瘤。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以发生于腹膜后及...
恶性血管外皮瘤好发生于四肢及躯干的肌肉及深筋膜内。原发于肝脏的恶性血管外皮瘤罕见。患者临床上可表现为腹痛、腹胀及腹部包块等。临床特点为:患者无肝炎病史,肝功能正常,HbsAg...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