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免疫组化双标记的应用
免疫组化双标记染色可能始于前列腺腺上皮与基底细胞的双重标记,对于鉴定基底细胞是否存在,有无浸润性生长,确定病变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后来推而广之,应用于多种肿瘤,多种组织,对于确认细胞类型,确定肿瘤性质,确立病理诊断,大有帮助。
免疫组化双标记染色主要可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在同一区域确定不同细胞之间的关系:如前列腺腺上皮与基底细胞,乳腺导管上皮与肌上皮细胞,癌细胞与神经纤维,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等,对于确定肿瘤细胞有无浸润性生长至关重要。因为侵袭性生长,如突破基底膜,破坏基底细胞或肌上皮细胞,侵犯神经和血管等,都是判断恶性肿瘤的主要依据。在HE染色下不易判断时,双色标记可以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如组织空隙中见到异形细胞,是人工假象,还是血管内癌栓,确认血管内皮细胞和癌细胞很有帮助。用内皮细胞标记CD34或CD31与广谱角蛋白进行双重标记染色,便可一目了然。
2.在同一区域确认不同的细胞类型:在病理诊断中常会遇到同一区域多种细胞混合存在不易辨别而影响诊断的情形,如鼻咽部黏膜中淋巴细胞的亲上皮现象或淋巴上皮病变,恶性淋巴瘤与淋巴上皮样癌等,同时使用淋巴细胞标记(如CD45)与上皮标记(如CK),可以在同一张切片中辨认出不同的细胞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鉴别诊断。再如乳头Paget病,在鳞状上皮中所见的异形细胞应为腺上皮,通过对鳞状上皮(如高分子量CK,P63,CK5/6)及腺上皮(如低分子量CK,CK7,P120等)的双色标记,也很容易区分乳头的Paget病或鳞状上皮的病变。
3.对微量活检组织的充分运用:有时内镜活检及细针穿刺的活检标本中癌变组织甚少,不可能切出十几张切片做免疫组化,出于诊断需要又不得不做多种标记,此时也可考虑采用双标记技术,使一张切片染出两种结果。如微量肺活检标本,可将腺上皮与鳞状上皮的抗体、核阳性和胞质阳性的标记适当组合,如P63与CK7或NapsinA,TTF-1与CK5/6或高分子量CK等,以充分利用送检组织进行诊断,也使病人也免受再次活检之苦。
4.对体液(胸水腹水)活检的细胞学检查:主要用于沉淀包埋的细胞块,往往细胞数量很少,不能大量切片。常规染色怀疑恶性肿瘤,需要做免疫组化协助诊断,如区别间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可用间皮标记(如CR,MC)与上皮标记(如TTF-1,NapsinA等,避免使用两种细胞均可表达的标记),既可提高标本的利用率,也有助于鉴别诊断肺腺癌和间皮瘤等。对液基细胞也可尝试进行免疫组化双标记,如P16(胞质着色)和Ki67(胞核着色),用于筛查异常细胞,其意义尚待大量病例监测来评估。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