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我学习免疫组化的历程

2021-02-23 20:38  阅读(671)  评论(3)  分类:专业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就从英文文献中获知了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的作用。凭着专业的敏感,我一直想学习、引进和应用这项当初被称为病理学棕色革命的新技术。可惜,当时国内很少有单位在应用和推广它,也找不到相关的参考资料。

1990年,我争取到一个机会,到美国纽约去做访问学者。我的第一项计划就是学习免疫组化。第一阶段是打基础,而且是理论与实践并进。我在医院图书馆内找到一本新出版的免疫组化专著,是由True LD主编的ATLAS OF DIAGNOSTIC  IMMUNOHISTOPATHOLOGY,全书17章,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到每种标记物的性质与作用,及其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都有详细的介绍,令我爱不释手。于是我决定系统地学习下去,并用了4个月的业余时间,把这本书全部翻译出来,写了满满一本。至今我还珍藏着这本笔记,有时还翻看一下,很多内容至今仍然有用,可以和现有的某些免疫组化专著互补。上班时间,先是在实验室学习操作技术,那时还是用的浓缩液,每天都要配制稀释液,每批抗体都要做预实验,每个抗体都要染对照片,每张切片都要经过预审。差不多也是4个月的时间,自觉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都比较熟悉后,我便转入第二个阶段,为以读片为主,研究如何运用免疫组化进行病理诊断。回想那个实验室的免疫组化操作,依然觉得很是规范,至今国内许多病理科也没有做到,例如每种标记都做对照等,尽管现在的技术条件远远优越于20多年前。

我学习免疫组化诊断,首先是跟着带教医师阅读HE和免疫组化切片,揣摩他们如何设计免疫组化标记,如何判读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如何解释标记的意义,如何出具诊断报告。那时我已在国内获得中级职称,对常见病已有些组织学诊断经验,结合新学的免疫组化理论知识,所以大部分都能理解。理解不了的再请教带教医师。积累上万张免疫组化切片的阅读经验后,觉得有些底气了,就开始提前在上级医师读片前进行判读和诊断,和上级医师的诊断进行对照,检验自己的诊断水平,对判读和诊断不一致的病例再向带教医师请教,这样不断提高诊断水平。再经过上万张免疫组化切片的读片实践,已能熟练地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诊断,还参加了带教医师的科研阅片工作。病理科每天有半个小时的读片会,疑难病例通常会有免疫组化结果,参加这项活动也增进了许多诊断经验。

利用科室提供的便利条件,我还系统地拍摄了十几个胶卷彩色免疫组化照片,包括了几乎当时所有的抗体,精选100余张制作了幻灯片,编写了免疫组化讲稿,为回国后开展和推广免疫组化做好了准备。

国内免疫组化在三甲医院基本普及,但仍有些新手在学习;有些市县医院还没有开展,或者开展项目很少。有鉴于此,把以上经验分享一下,希望对不熟悉免疫组化的年轻同仁有所裨益。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