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大体形态可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及小肝癌型四型。1、巨块型肝细胞癌:较为常见。肿瘤直径大于5厘米,直径超过10厘米者称为巨块型。其又可分成单块状型、融合块状型及多...
肝细胞癌是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主要类型之一。肝细胞癌是源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肝细胞癌具有多病因性特征。肝细胞癌可发生于肝脏的任何部位。肉眼观察:肿瘤表面...
肝脏肾上腺残余瘤是由肝内肾上腺皮质细胞构成的少见肿瘤。由于肾上腺残余多见于脊柱旁、睾丸及阔韧带等处与肾上腺胚胎发育有关的地方,所以肾上腺残余瘤也最常见见于腹腔和盆腔。多数...
胆管乳头状瘤病是发生于肝内及肝外胆管与胆囊的良性肿瘤,由多中心发生的胆道腺瘤样息肉状肿物构成,部分可恶变。临床表现为阻塞性黄疸,数年内死于复发性逆行性胆管炎、肝功能衰竭或...
肝内胆管乳头状囊腺瘤是由于胆管阻塞,胆管扩张,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囊腺瘤。临床上可表现为腹痛、畏寒、发热、黄疸及体重下降等。肉眼观察:肿物常为多房囊性,肿物大小不等,...
胆管囊腺瘤为发生于肝内与肝外胆管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肝内及肝外胆管的任何部位,但以肝内者多见。腹部肿块是常见的临床体征,可伴有腹痛及消化道症状。肉眼观察:胆管囊腺瘤呈球形...
肝内胆管腺瘤又称良性胆管瘤、胆管腺瘤,指发生于肝内胆管上皮的良性肿瘤。肉眼观察:肿瘤常为单个孤立的结节,位于肝被膜下,大小约2厘米左右,界限清楚,有时可有包膜。切面呈灰白...
肝细胞腺瘤是由类似正常肝细胞组成的无肝小叶结构的良性肿瘤。临床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感肝区不适及消化道症状,也可因瘤内出血出现急腹症表现。肉眼观察:肿瘤常为单发,也可为多发。肿...
肝硬化是一种多病因慢性肝疾病,以肝小叶正常结构破坏,形成假小叶为其基本病理特征。临床表现早期不明显,晚期以肝功能损害与门静脉高压症为主。能够导致肝硬化形成的病因非常多,病...
酒精性肝炎是由长期过量饮酒或酗酒,乙醇对肝脏损伤所致的炎性疾病,也称酒精性肝病。从脂肪肝向肝纤维化及酒精性肝硬化过渡的重要病变阶段。一般认为每日饮酒80-150克,连续5年以上...
肝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包虫)寄生人体肝脏所致的疾病。我国肝包虫病主要以囊性包虫病和泡性包虫病多见。临床无特异性症状,往往是偶然发现,如合并细菌感染或囊腔破溃,可引起...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引起的疾病,又称肝吸虫病,属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多表现为轻度消化道症状,但严重者可出现肝硬化门脉高压表现,儿童患者尚可见生长发...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引起的全球性传染性疾病。其中以肝脾病变为主的血吸虫病主要由日本血吸虫引起,即日本血吸虫病,它也是在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发热、...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不同的利什曼原虫的致病部位不同,能引起肝脏等内脏病变者称杜氏利什曼原虫,其所致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及面黑(色素沉着),故有黑热病之称。我...
疟疾是由疟原虫侵袭和破坏人体红细胞的疾病,肝脏为主要受累器官。本病属虫媒传染病。致人类疟疾有四种疟原虫,其中间日疟占我国疟疾的绝大多数。疟蚊叮咬是唯一的传播方式,肝脏实质...
阿米巴肝脓肿是阿米巴痢疾的一种重要并发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本病由溶组织阿米巴包囊感染人体,在阿米巴痢疾一周余,肠内释出的阿米巴滋养体随门静脉分支侵入肝脏,一定条件下引起...
肝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肝脏炎性病变,常为全身性结核的一部分,多继发于肺结核及肠结核。肉眼观察:肝脏肿大,表面及切面均可见粟粒大小黄白色圆形病灶散在或弥漫分布,此为全身粟...
肝脓肿是肝脏最常见的化脓性炎。临床表现以肝区疼痛、黄疸及发热等全身中毒性症状为主。肉眼观察:肝肿大,表面可见单个或多个较表浅脓肿,黄白色病灶,有的可隆起凸出表面。切面见较...
慢性活动性病毒性肝炎又称慢性侵袭性肝炎,表明该型肝炎存在活动性或侵袭性病变。多由HBV引起,HCV感染者也不少见。此外,酒精性、药物性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病变也多属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性迁延性病毒性肝炎是慢性乙型肝炎中最常见的一种,常由急性乙肝迁延而来,也可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肝脏表现。此型肝炎肝实质及间质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依主要病变将慢性迁延性...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