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腺瘤是大肠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大肠腺瘤是由肠底部未分化细胞向正常分化过程发生障碍,产生分化不成熟的细胞而形成。显微镜下:腺瘤由异型增生的腺上皮所构成...
胃肠道黑斑息肉综合征又称皮肤粘膜黑斑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以皮肤、粘膜、指趾、手掌等部位出现黑斑和胃肠道出现多发性息肉为特征,患者常伴发胃肠道及其他部...
大肠幼年性息肉病为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幼年性息肉病多见于儿童,也可见于成人。幼年性息肉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婴儿型、结肠型及胃肠道弥漫型三型。肉眼...
大肠幼年性息肉又称粘液性息肉、潴留性息肉,本质属于错构的性质,是儿童最常见的大肠息肉,也可发生于成人。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肉眼观察:息肉直径0.5-3厘米不等。息肉表面暗红...
大肠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息肉又称淋巴样息肉、息肉样淋巴样增生。好发于直肠及回肠末端。临床上多无症状。肉眼观察:息肉以单发多见,大小不等。大多无蒂,呈圆形结节状,表面光滑,少...
大肠增生性息肉病诊断标准为:1、乙状结肠以上部位有至少5个增生性息肉,其中2个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2、乙状结肠以上任何数目增生性息肉,患者直系亲属伴有增生性息肉病。3、结肠有30...
大肠增生性息肉是由于大肠粘膜表面上皮过度成熟,成熟细胞脱落障碍或更新时间延长而使细胞数量增加,逐渐隆出粘膜所致,是一种非肿瘤性病变,又称化生性息肉。好发于左半结肠和直肠。...
痔是由于便秘、妊娠静脉淤滞、门静脉高压等引起直肠下端、肛管粘膜下及肛周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又称痔疮。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种类型。内痔位于齿状线上,直肠下端粘膜面形...
炎性息肉是由于某些肠道炎症性疾病引起的肠粘膜息肉状肉芽肿。好发于乙状结肠,也可见于手术吻合口附近。常呈多发性。肉眼观察:息肉大小不一,通常较小,息肉呈细长指状突起,可有分...
过敏性结肠炎多由食管过敏引起,婴幼儿多见。临床表现有便血、腹泻、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及lgE轻度增加。肉眼观察:发生在结肠者病变一般较轻,通常无明显异常,偶可见散在斑点及粘膜...
病毒性结肠炎可由多种病毒引起。HsV(单纯疱疹病毒)及CMV(巨细胞病毒)主要侵犯大肠,而 rotavirus(轮状病毒)及Norwalk病毒则主要侵犯小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肉眼观察:粘膜有溃疡形...
真菌性肠炎是由念珠菌、毛霉菌、曲菌及隐球菌引起。婴幼儿多发。以回肠末端及大肠多见,肉眼观察:主要为粘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及浅表溃疡形成或出现白色假膜,肠壁增厚,浆膜充...
大肠血吸虫病是人在疫水中被血吸虫尾蚴感染,尾蚴经血循环至肝,在肝内变成成虫后,至肠系膜静脉及肠粘膜下静脉产卵,虫卵引起肠壁病变。多见于直肠、乙状结肠及降结肠。肉眼观察:急...
阿米巴性结肠炎是由溶组织阿米巴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侵犯大肠,特别是盲肠及升结肠,也可见于直肠、乙状结肠、阑尾及回肠末端。肉眼观察:急性早期,肠粘膜表面形成多数灰...
溃疡性结肠炎为结肠的一种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经过,常有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肉眼观察:浆膜面多无病变,血管充血,肠管缩短、狭窄,肠壁增厚,轻者病变局限于直肠和乙状结...
大肠憩室多为后天性憩室,先天性者极少见。老年人多发,乙状结肠最多见,常为多发性,沿结肠带边缘发生。肉眼观察:憩室直径小于1厘米,呈球形或锥形袋状。显微镜下:先天性憩室由肠...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Hischsprang病、结肠神经节细胞缺如症。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乙状结肠下段或直肠上段肠壁肌间丛神经节细胞发育异常,先天性缺乏或减少,导致肠壁收缩舒张调节障碍,肠...
病理标本的检查、取材和诊断中的一些要点(一)大体观察和取材 病理标本的检查,常规应包括大体检查和显微镜下观察。一些诊断病理医生重视显微镜下改变,忽视大体形态,认为镜下形态...
回 章目录回 总目录七、其他皮肤病 (一)多形性日光疹 多形性日光疹(polymorphous light eruption,PMLE)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日光照射过敏反应性疾病。常成急性或反复发作性皮损,...
回 章目录回 总目录六、皮肤附属器炎症 (一)痤疮( acne) 痤疮( acne)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毛皮脂腺炎。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常在青春期发病,可能与青春期内分泌活性增加促进皮脂...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