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胞质内含有色素的细胞病变

2025-08-13 13:19  阅读(5)  评论(0)  分类:专业

   胞质内含有色素的细胞种类相当多,这些色素呈细小颗粒状,赋予了细胞特定的颜色,可以在镜下发现。这些色素颗粒有些是细胞生理功能的体现,如脂褐素、血红素、胆色素、黑色素等,其过度积聚则提示细胞的病变。有些色素颗粒则是由感染、出血等引起。本文主要介绍病理状态下的色素颗粒。

  1. 黑色素(melanin)颗粒,主要分布在皮肤表皮基底层、毛囊、虹膜、脉络膜、视网膜、脑膜等处,但是黑色素细胞过度增生,可以形成多种类型的色素痣,或者恶性黑色素瘤。黑色素合成或转运异常使细胞内色素颗粒增多,易于辨认。但有些黑色素瘤中黑色素颗粒并不明显,需要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2.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颗粒 是铁蛋白聚集物(含铁)。 脾脏、肝脏(库普弗细胞)、骨髓、淋巴结等组织内陈旧性出血部位巨噬细胞吞噬衰老或受损的红细胞后,血红蛋白被分解,其中的铁离子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储存起来,可被循环利用。在慢性肺淤血时含铁血黄素沉积于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含铁血黄素为棕黄色色素颗粒,提示陈旧性出血。  

  3.脂褐素 (lipofuscin)颗粒 是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和溶酶体)脂质过氧化后未被完全消化的残余物形成的黄褐色颗粒,常见于心肌细胞、肝细胞、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细胞、神经元(特别是老年人)、睾丸间质细胞等。正常生理性积累通常无害,但过度积累可能影响细胞功能。某些肾上腺皮质癌富含脂褐素。 

  4.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颗粒  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旁细胞、副神经节等组织中的嗜铬细胞,含有铬粒素,是儿茶酚胺的氧化产物。细胞内的颗粒含有高浓度的儿茶酚胺,暴露在空气中会被氧化成棕黑色(铬盐反应阳性,故又名“嗜铬”细胞)。另外,在胃肠道、呼吸道等黏膜上皮中的弥散内分泌细胞含有可以还原银盐的颗粒,可以分泌多种肽类激素和胺类物质,调节消化、呼吸等功能。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查见此类细胞是确诊的依据,可以用神经内分泌标记或嗜银染色显示出来。

  5.与感染相关的色素颗粒  某些感染也可引起色素沉着,如血吸虫病时可有血吸虫色素沉着,疟疾时可有疟色素沉积,华支睾吸虫阻塞胆管可致胆色素沉积,出血热病毒等感染所致出血性病变可有含铁血黄素沉积。某些真菌本身具有色素成分,如曲霉菌、着色真菌(暗色真菌)、镰刀菌等,有时不用特殊染色也能显现出来,如着色真菌的硬壳小体等,可作为病因诊断线索。

  6.异物性色素颗粒  由于纹身可致某些外源性色素侵入皮肤,作为异物,有时也会引起炎症反应,巨噬细胞内可见吞噬色素颗粒。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