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病理学发展的新时代

2022-12-18 19:48  阅读(423)  评论(1)  分类:专业

     笔者曾以一幅病理长联(2015-11-11)和博文(漫谈病理学的发展,2015-11-20)回顾病理发展历史,展望病理发展的前景。时隔7年,病理学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有了更大的发展。

 在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传统医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直蕴含病理学的内容,不容忽视。我国周秦时代(公元前1100-206年)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中已有疾病发生机理与尸体解剖(对尸体“可解剖而视之”)的记载,汉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隋唐时代巢元方著有《诸病源候论》等,都已对疾病的病因症候与机理进行论述。更有南宋宋慈的《洗冤集录》(1247年)记述尸体解剖经验,开法医病理之先河,对解剖学和病理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近百十年来,西学东渐,我国一批病理先驱,如徐颂明、胡正祥、梁伯强、候宝璋、林振纲、秦光煜、李佩琳、陈钦材、江晴芬、吴在东、杨述祖、杨简、刘永等老一辈病理学家,开创了我国现代病理学。如今更是人才辈出,后继有人。而且专科细化,新建了一些亚专科,横的方面涉及诸多临床学科,如皮肤病理,妇科病理,消化病理等;总的方面,从宏观的病理解剖学到微观的超微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2015年我国屠呦呦因研制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奖,其中也有实验病理学的功劳,可见病理研究对于开发中医药宝库,也很给力。

 现代病理学视莫尔加尼的器官病理学和魏尔啸的细胞病理学为经典,其发展得益于基础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问世使病理学进入微观世界。组织化学(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也得到广泛应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催生了分子病理学,使病理诊断从细胞水平发展到基因和分子水平,为临床靶向治疗提供依据。病理学用基础理论和技术服务临床。检尸体脏器肿块,看大体变化,形态总是基础;观组织细胞结构,探微观异常,诊断多依病理。开展免疫组化,进行原位杂交,技术促发展,蒸蒸日上;推广基因测序,探讨分子机制,医学更精准,累累硕果。笑见佳作泉涌,同仁与时俱进;倍爱科技结缘,数字助力,如网络病理,日渐普及,推动形态学进步,深化病理发展。数字技术包括数字病理和网络病理、远程会诊近年也在大力推广,促进病理学发展进入数字时代。当前,病理诊断和研究的分子化、数字化、网络化迅速发展,医院病理科和第三方病理检验齐头并进,亚专科方兴未艾,高学历高水平人才辈出,这些都表明病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卞修武院士提出的“下一代病理学”,正在逐渐形成。

 用形态学奠定诊断基础,让金标准服务临床诊疗,使新技术推动病理发展。在下一代病理学中,尚有许多未知需要探索,吾侪需终身学习。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