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病理诊断将逐步从形态诊断走向综合诊断
2012-10-10 18:56
阅读(822)
评论(6)
分类:专业心得
|
|
| 近日,第四届复旦-MDACC诊断病理新进展研讨会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举行。笔者从本次研讨会上获悉,被临床上称为“金标准”的病理诊断将告别过去单一的形态学诊断模式,逐渐发展成为形态-免疫组化-分子病理相结合的综合诊断模式,这是肿瘤综合诊治平台的基石,使肿瘤患者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诊断,告别过去“纸上谈兵”的窘境。
本次大会邀请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Anderson癌症中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的知名病理及肿瘤专家9人,进行精彩专题讲座,涉及肿瘤的基础研究、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前列腺癌的诊断、神经系统病理诊断的原则和方法、妇科罕见病例及冰冻诊断中的陷阱等内容,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本次大会创新性的采用了多学科讨论病例的模式进行了讲解,乳腺病理专家、乳腺放疗专家、乳腺外科医生三位专家同时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解读病例,并与参会者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大家都积极踊跃的发言,与国外专家针对病例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从专业学术和社会习惯上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取得了良好的反响。组织者表示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这种形式改变了以往讲着讲,听者听的割裂局面,不同专业之间沟通,讲者与听者沟通,更大程度上传播和吸收了演讲内容的精华。
肿瘤个体化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领域最高频的一个说法。如何给肿瘤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病理科主任杜祥教授表示,临床上的个体化治疗必须依靠病理诊断的“金标准”。肿瘤标记物的识别、蛋白的表达都是给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靶向治疗的重要诊断依据。只有精确的诊断,患者的治疗才会“对路”,治疗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保障。过去病理诊断往往都是依靠形态学的诊断模式,例如,一位患者被诊断为腺癌,他的治疗方案或许将会和其他一些被诊断为腺癌的患者相同,根本无法实现临床上所要求的个体化治疗。如今,随着临床上对于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肿瘤病理的分子分型以及免疫组化的综合应用,将对临床上实现个体化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
据杜祥教授介绍,目前形态-免疫组化-分子病理相结合的综合诊断模式已经相继在肿瘤医院乳腺癌、肠癌、胃癌等多个常见肿瘤中应用比较广泛。他强调,病理诊断已不仅限于肿瘤的分类、分型,而是更多与病人的治疗选择和预后评估息息相关。比如乳腺癌治疗中,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病人预后差,短期内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针对Her2过度表达的靶向药物“赫赛汀”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病人是否适用“赫赛汀”治疗,必须先由病理科进行 Her2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或/和Her2基因的扩增检测,若检测结果显示Her2蛋白阳性或/和Her2基因存在扩增,病人具有使用“赫赛汀”的指征。由此可见,病理检查的结果直接决定着病人治疗方案的选择,病理在指导临床治疗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病理学的整体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病理医生主动与临床医生沟通的意识不断增强,病理技术也逐渐向自动化时代迈进,病理学诊断也在向规范化、标准化、治疗指导化趋势不断迈进。每两年一届的复旦-MDACC诊断病理新进展研讨会旨在让全国各地的病理医生了解当前诊断病理中的新进展和新观念,推动我国病理诊断整体水平的提高。 | |
|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