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艾滋病日说病理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第28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活动主题仍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作为热心艾滋病诊断与研究的病理医师,就来说说艾滋病和病理的一些事儿。
艾滋病最早由美国发现和确认,这里有病理医师的一份功劳,因为首批报告的病例都经历过病理检查。1981年6月至8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已收到111例同性恋伴PCP和KS的病例报告。经过尸检与活检发现,他们所患之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CP)、卡波西肉瘤(KS),以及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念珠菌、隐球菌等机会性感染,以及免疫缺陷状态,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由此可见病理学检验对于认识和确定一个新的疾病单元的重要性。
从庞杂凌乱的临床病理资料中归纳出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这是病理学家对本病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于是CDC在1982年9月24日的专业刊物中正式提出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这个名称,简称AIDS,中文译为“艾滋病”。这个名称有三重含义:第一,从病因方面来说,它是获得性(acquired)的;第二,从发病机理来说,各种病变都发生于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的基础上;第三,从临床表现来说,本病有一系列伴发于免疫缺陷的症状群,统称为一种综合症(syndrome),合起来就是AIDS。
1985年6月,中国确认了第1例传入性艾滋病患者,患者为阿根廷籍旅游者,男性,34岁,来我国后PCP第三次复发,2天后死亡。血清学和尸检检查确诊为AIDS。一般认为这是我国首例艾滋病尸检病例。其实,在此之前浙江医科大学的徐英含教授等就曾经做过HIV感染者的尸体解剖(见来茂德主编之徐英含文集),因为在1982~1984年间浙江就有4例血友病患者输注美国生产的浓缩型第Ⅷ因子而感染艾滋病毒(HIV)。
我国1980年以后先后有一些病理学家在国外进行过艾滋病的病理学研究,他们回国后因种种原因没能坚持下来。我国艾滋病病理研究的论文也很零散。笔者曾在美国系统研究150余例艾滋病尸检资料,回国后曾经亲自诊断、会诊和研究过100余例HIV/AIDS患者,撰写并发表过一批研究论文,邀集一些曾在国外研究过艾滋病病理学的专家合力编著国内第一部《艾滋病临床病理学》,也算填补了病理学研究的一项空白,占领了艾滋病研究的一个领域,可惜这也不是我的主业。
笔者回国后还应邀和北京佑安医院影像学专家、英国留学归来的李宏军教授一起,完成了艾滋病影像、解剖和病理的对照研究,参与编写了几部艾滋病影像学的专著(如《艾滋病影像与解剖、病理对照图谱》、《艾滋病胸部临床影像诊断》等)。在佑安医院病理科有一个艾滋病断层解剖病理标本室,为国内外所独有。李宏军教授对艾滋病患者活体和尸体的断层解剖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他的奉献、进取和敬业精神值得赞扬和学习。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