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从随访说到随诊

2019-06-03 23:23  阅读(1935)  评论(0)  分类:专业

      在上一篇关于随访的短文中,笔者强调,随访的意义在于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也有利于医生品位的提升。随访是医师根据医疗、科研、教学的需要,与诊治后的病人保持联系或要求病人定期来医院复查,以对患者的疗效、发展状况进行的追踪观察。通过随访和跟踪服务,可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恢复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同时也提高医师的医疗服务水平,这是对病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另一方面,在科研活动中对病例进行随访和跟踪观察,也是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进行统计分析、积累经验,探讨疾病发展规律,也有利于论文价值的提升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请看许多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许多疾病的预后评判,不都是依赖于随访资料的总结分析吗?再者,在等级医院检查和职称晋升材料中,都曾有对随访资料的检查项目,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随访是医生的工作职责,应由医生主动进行。随访的方法包括通信、电话、微信、访问等方式,如果有随访意识,采集病史时就不能忽视对联络方式的记录。

  医生在病人出院或检查、治疗后,常常建议病人注意随访。鉴于随访的主体责任在于医生,可能因为疏于随访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现在许多医生在住院病历的医嘱中都改为建议病人随诊了。一字之改,意义却大相庭径。随诊就是随时来复诊,有情况快到医院来复诊,勿谓言之不预也。似乎这么一来,医生就可以免责了。作为自我保护的一种措辞,虽无不可,但是对于某些病例,主动的随访还是不可放弃的。

  对于病理医师来说,诊断报告发出后要注意随访,特别是诊断不够明确和完善,或有争议的病例,我们应当主动随访,搜集反馈信息。随访内容包括上级医院或上级医师的复查、会诊意见;临床医师的反映;影像学科的反馈;相关检验信息,如血清标记物、微生物培养的结果;会诊或转诊后外院的诊断信息,病情发展包括复发和转移的情况等,用以验证和调整我们原先的诊断,及时纠正诊断瑕疵和错误。笔者曾遇到一例心脏平滑肌黏液肉瘤,初诊提示恶性肿瘤,建议做免疫组化,但病人没有做免疫组化就转院手术了。术后病理确诊,我们再复习切片,确实有助于增长见识。

  随诊是个新词,意思是在诊治后,让患者自己注意观察和体会身体恢复情况,如有不适,或出现新的情况,应随时、主动联系原先诊治的医生或去医院就诊。随诊的行为主体是病人。医生在门诊、住院部交代病人不适随诊,一般是要求病人主动寻求医疗援助,而不是医生主动联系和访视病人。病理医师对小活检标本有时会担心诊断有偏差,或病情发生变化,也会建议病人注意随诊或复查,而把随访的主动权留在自己手里。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