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漫谈疟疾抗癌

2019-02-16 23:20  阅读(1108)  评论(2)  分类:专业

    新春伊始,一则疟疾抗癌的消息就在微信群里传播开来。这个消息似乎给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而事实上,利用间日疟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癌症仅仅取得了初步的临床疗效,其结论是否科学合理,其结果能否应用于临床,以及研究者散布这一尚欠成熟的研究结果的意图等,都已引起热议。

    因为此时涉及到一些实验病理和临床病理问题,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据报道,这个课题的提出,竟然源于陈小平读研时接触到的两份流行病学地图。地图显示,在世界范围内,疟疾发病率与肿瘤总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疟疾发病率与结肠癌、肺癌、乳腺癌、胃癌的死亡率之间也呈显著负相关。

    陈小平等研究者在3例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中观察到2例显效,其中1例颈部的转移病灶消失,并通过微创手术切除了完整的肿块。经病理检查发现,在切除的肿瘤组织内,有异常大量的免疫细胞浸润,与一般肺癌组织有很大的区别。说明疟原虫感染诱发的抗癌免疫反应发生在肿瘤组织内部,与小鼠模型研究观察到的情况相似。

    实验研究发现,将患肺癌的小鼠分为两个组别:一组自然生长,一组则接种疟原虫。解剖后发现,感染了疟原虫的小鼠,脑、肾、肝几乎没有转移灶;但另一组,在重要器官中都有转移灶。结果提示疟原虫能显著抑制肿瘤的转移。研究者还发现,在疟原虫感染的肿瘤内大量的T细胞进入了肿瘤组织并且被激活,它们可以杀伤肿瘤细胞。没有疟原虫感染的肿瘤,组织里有大量的血管,但是有疟原虫感染的肿瘤组织内很难找到血管。这意味着疟原虫感染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研究还发现:患了肺癌、结肠癌、乳腺癌和肝癌的小鼠,在感染了疟原虫后寿命显著延长。疟原虫感染治愈了大概10%的肺癌小鼠,且在治愈的肺癌小鼠中,再次接种同种类的肺癌细胞,不会长肿瘤,但接种其他类的肿瘤细胞,如肝癌细胞,却长出了肿瘤。说明了被治愈的小鼠建立了肿瘤特异性的免疫记忆。

    根据实验研究,陈小平等推论:疟原虫感染可以启动抗肿瘤天然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显著延长肺癌、肝癌、结肠癌和乳腺癌等荷瘤小鼠的寿命。但EB病毒感染相关的淋巴瘤、鼻咽癌,HPV病毒感染引起的宫颈癌等,不能使用这一治疗方法。

    其实,在医学史上,疟原虫曾经成功地应用于神经性梅毒的治疗。1917年,奥地利科学家Julius Wagner-Jauregg曾使用疟原虫感染疗法,成功地治疗神经性梅毒。这种疗法上世纪60年代以前曾在欧洲、前苏联、美国广泛应用,一直沿用到青霉素的诞生。这位科学家因此荣获1927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希望陈小平团队能在利用疟原虫抗癌的研究中能够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令人信服的成果,造福于癌症患者。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