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疟疾临床病理学简述

2019-03-14 22:43  阅读(827)  评论(0)  分类:专业

    疟疾是疟原虫寄生在人体血液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引起的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疟疾是危害中国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在长江以南流行尤为严重。主要症状有寒战、发热、出汗、全身酸痛、脾大、贫血等,有时伴有呕吐、腹泻、咳嗽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昏迷、休克、肝肾功能衰竭。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致病。疟原虫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在红细胞内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凡周围血液中存在成熟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都是传染源,经蚊虫(按蚊)叮咬传播。

    疟原虫裂体增殖使红细胞破裂释放裂殖子侵犯其他红细胞,在裂殖子表面可能存在一种特异标志与红细胞特异受体结合而容易侵犯红细胞。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每繁殖一代,红细胞被破坏一次。当足量的裂殖子、原虫代谢产物和红细胞碎片进入血液时,体温调节中枢就受到刺激,引起发热等临床症状。当全部裂殖子进入新的红细胞或被吞噬细胞吞噬,血液内异性蛋白消失后,疟疾发作即行停止。当裂殖子再次成熟破坏红细胞时,疟疾发作再次出现。经过多次发作,免疫力提高,发作停止,形成自然痊愈或带虫状态。

    疟疾的基本病变为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并活跃地吞噬疟色素,红细胞因疟原虫在其中寄生和增殖而被破坏,未被破坏的红细胞内可含有疟原虫。在病理检查时应注意观察红细胞内有无异常物质,巨噬细胞有无吞噬疟色素现象,间质中有无疟色素,阳性发现可提示慢性疟疾。疟色素是血红蛋白在疟原虫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呈黑褐色,普鲁士(Perls)蓝染色阴性,而含铁血黄素阳性(蓝色),可资鉴别。从患者周围血液涂片中检出疟原虫,是疟疾确诊的依据。

    疟疾可累及肝、脾、脑、肾等器官。①急性期脾肿大可达为正常的3~5倍,重达一千克以上,质软暗红,切面脾髓如泥浆状。镜下脾窦高度扩张充血,在脾髓内存大量含有疟原虫的红细胞和疟色素,巨噬细胞细胞增生,活跃吞噬疟色素。慢性期脾肿大更为突出,称为巨脾症。②肝脏在急性期充血肿大,呈深灰或暗棕色。镜下见肝细胞变性,灶性坏死,胆汁滞留,枯否细胞大量增生并吞噬红细胞和疟色素。慢性病人肝脏肿大明显,深灰色,质地变硬,包膜增厚,汇管纤维组织增生和慢性细胞浸润。③恶性疟疾可致脑充血水肿,白质中有散在灶性出血点。镜下见脑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内有含疟原虫的红细胞和疟色素堵塞管腔,引起灶性坏死,环状出血和肉芽肿形成,坏死灶周围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等。④肾脏可发生肾小球肾炎,肾小球丛毛细血管炎,毛细血管内有大量含有疟原虫的红细胞,肾小球内有疟色素,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增生伴慢性细胞浸润等。


 

下一篇:漫谈疟疾抗癌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