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活检小标本的处理

2018-06-21 14:55  阅读(2775)  评论(1)  分类:专业

   标本如果按其大小和取材方式来分类,可以分为大小两类。大标本是指手术切除标本,体积较大,例如完整的肿瘤,部分器官结构,可以充分观察,充分取材,诊断多无困难,尤其是术前活检已经确诊的,更容易诊断。小者是指通过内镜、微创手术、穿刺、刮宫等方式活检采取的标本,具有体积小、数量少、组织碎的特点,标本代表性差,并常有挤压、烧灼,使细胞变形,增加诊断难度和风险。因而有“大标本小风险,小标本大风险”的说法。本文重点讨论活检小标本的处理问题。

对于小标本,如内镜活检,记得有规定说,临床医生活检取材时就要把所取得的组织平铺在小纸片上,病理取材和包埋时基本保持这种平铺状态,这样切片上就能显示出完整的纵切面,有利于观察各层的变化。遗憾的是现在多数临床和病理人员都比较随意,不太注意这个细节,结果切片上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切面,影响诊断。比如浅表性胃炎,是根据炎细胞浸润的深度来判断炎症程度;上皮内瘤变是根据异性细胞的层次来区分级别;尿路上皮表面伞细胞的存在与否也与其性质判断有关;早期浸润性癌是要看基底膜、肌上皮细胞情况;诊断结直肠腺癌要看到黏膜肌层侵犯情况。如果看不到纵切面情况,会增加诊断难度。

根据小标本的具体情况,诊断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最好的标本,用一类诊断。活检标本即使很小,但只要取到了典型病变,就可以确诊。这种标本估计占多数。如结直肠癌看到黏膜肌层以下有癌浸润,肺穿刺标本中看到确切的癌巢结构,胃镜活检看到确切的间质浸润,都可以直接诊断为癌。如果在标本中只看到炎细胞浸润,那就直接报告炎症类型。

2.较好的标本,用二类诊断。所谓较好的标本,是指已经取到了病变,但不够充分或不够典型,可以提供意向性诊断。这种标本也不少。如胃镜活检标本中看到有胃黏膜炎症、坏死和炎性渗出物,肉芽组织,可以符合胃慢性溃疡;结肠活检标本中看到明显异性腺体,甚至间质浸润,但没有看到黏膜肌层,结合内镜所见,可以报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提示有浸润性癌的可能。

3.较差的标本,用三类诊断。活检组织过于碎小,或有明显挤压、烧灼,细胞变形,难以诊断,只能描述而已,或者只能给临床一点提示,如肿瘤性坏死,炎性渗出物等。

4.最差的标本,用四类诊断,即只对标本情况进行描述或评价,如仅见血凝块,或穿刺物为皮肤及皮下组织(意味着穿刺不到位),组织挤压或烧灼严重,组织太少无法制片等,建议临床再次送检。

对于较好和较差的标本,我们可以再做些努力,如深切或连续切片,或做免疫组化、特染等,有时可能明确诊断,毕竟病人做一次活检也不容易。实在不行,只好建议临床再次送检。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