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对病理工作者的启示

2015-10-14 10:47  阅读(861)  评论(7)  分类:专业


因为曾患过疟疾,知道了青蒿素;因为查阅过青蒿素,知道了屠呦呦。

屠呦呦,这位85岁的三无科学家(无留学经历,无院士头衔,无博士学位),居然在2015年10月5日荣获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在我国科技界拔得诺贝尔奖的头筹,真是可喜可贺!除了一片喝彩之外,更引起国人无数关注,无尽议论。诸如院士评审机制、科研体制改革、职称晋升条件、科技成果归属,学者道德操守等,甚至我国的人工合成胰岛素如何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这些本该学术界高层领导深思或反省的问题,笔者不想在这里饶舌,只想从一个病理工作者的角度,追随屠呦呦的成功之路,获取一些有益启示。

1.选好一个平台  一个人所在的平台,对于其成功影响甚大。你所在的单位工作条件、学术氛围、仪器设备,都关系到你发展的前途。这个平台的影响力也关系到你的发展前景。我有一个学弟,在省里报个课题,只得到几千元经费。后来考到北京某名牌医院读博士,申报的同样课题,只是换个单位,换个导师,就得到几十万资助,当然科研条件也好多了,进步和提升的机会也增多了。如果你想获得更高的成就,就要先争取去一个更好的单位。当年屠呦呦如果不是有幸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就不可能进入国家级“523项目”组,进而获得如此骄人的成就。

2.选定一个目标  大多数病理医师,都是做“全科病理诊断”的,全面开花固然灿烂,但不如一枝独秀更醒目。要想到达学术的前沿,最好是选定某一个专科或领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做出成绩,成为真正的专家。屠呦呦正是围绕研发抗疟药物,先后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把焦点锁定在青蒿后,又对青蒿进行190多次提取试验,终于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如果涉猎范围广泛,就难免精力分散,就像全科病理医师,鲜有出类拔萃者。

3. 抓住一个机会  屠呦呦以组长的身份进入“523项目”组时只是一个年轻的实习研究员,但她抓住了这个机会,孜孜不倦地为之奋斗,终于修成正果。机会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稍纵即逝。笔者曾错过多次机会(多是客观原因),至今仍感遗憾。

4.付出一生努力  屠呦呦几十年如一日,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受得住辛苦,顶得住闲言,以毕生精力研究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应是实至名归。回望病理界的许多名家,尤其老一辈病理学家,也莫不如此。

上小学时老师说成功要靠天赋+勤奋。上中学时老师说成功要靠天赋+勤奋+机会。上大学时老师说成功要靠天赋+勤奋+机会+平台。工作之后才知道成功还需要更多因素,比如导师、团队等。在我们向屠呦呦表示祝贺和敬佩的同时,也给自己加油吧!希望有一天看到病理学家也能拿下诺贝尔奖!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