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子宫颈糜烂辩解
子宫颈糜烂(cervical erosion),在妇产科和病理科都是一个常用的诊断词汇。在2008年之前的《妇产科学》上,宫颈糜烂一直是作为一个标准的疾病存在的。后来一些妇产科学者要和国际接轨,他们说,把宫颈生理期出现的宫颈的柱状上皮外翻当做是糜烂这种病理现象,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所以要取消“宫颈糜烂”的诊断名称,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cervical ectropion)或外翻”取代。可是,在病理诊断中,子宫颈糜烂这个词还是一直在用。于是就有妇产科医师对病理诊断质疑,甚至认为病理医师太OUT了,怎么连子宫颈糜烂改名都不知道哇?
看来,妇产科医师和病理科医师对子宫颈糜烂的理解不同,需要沟通沟通。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子宫颈表面的上皮在胚胎发生期有两种:原始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鳞状上皮是多层的,看起来很光滑;柱状上皮是单层的,比较薄,可以透过上皮看到上皮下的血管。在青春期前,原始"鳞-柱交界"位于宫颈管内,肉眼无法看见。青春期后,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颈体积迅速增长并大大超过子宫体,使宫颈柱状上皮暴露于宫颈外口,呈红色粗糙状,即发生"宫颈柱状上皮外翻或外延",看似糜烂。其实红色是因为柱状上皮呈单层排列,其下方有丰富的血管网;粗糙是因为柱状上皮相互融合呈绒毛或颗粒状。由此可见柱状上皮外翻是女性体内的雌激素造成的,这一生理现象会从女性的青春期起持续几十年。在这个意义上,更名为柱状上皮外翻或外延是科学的,而"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似不确切。研究发现,女性卵巢分泌的雌激素越多,宫颈红的范围越大,雌激素越少,红的范围越小。
从临床角度来看,在做妇科检查时,发现子宫颈潮红粗糙呈细小颗粒状,要考虑是柱状上皮外翻(假性糜烂)还是真性宫颈糜烂,不能一概否认宫颈糜烂的存在。柱状上皮外翻属于生理性变化,而真性宫颈糜烂是慢性子宫颈炎病变过程中最常见的局部特征,由于受炎性分泌物浸渍,宫颈上皮坏死脱落消失,黏膜不够完整,局部充血出血,或有炎细胞渗出,即表现为宫颈糜烂。临床上按宫颈糜烂面积的大小,将宫颈糜烂分为轻中重度,当糜烂面积小于整个子宫颈面积的1/3时为轻度;糜烂面积占子宫颈面积的轻度宫颈糜烂的1/3~2/3之间者为中度;糜烂面积占整个宫颈面积2/3以上者为重度。
从病理角度来看,真性或病理性宫颈糜烂是慢性子宫颈炎的一种表现。糜烂本意是黏膜或皮肤表浅的损伤,表现为黏膜上皮或腺体的坏死脱落,在宫颈活检标本时常时常可以看到,通常按损伤的深度和范围评估其严重程度,亦分为轻中重度。由于概念的差异,不能用柱状上皮外翻来否定或取代宫颈糜烂,两个概念应当并存。病理医生能够看出宫颈黏膜糜烂,但很难从宫颈活检组织中判断柱状上皮或腺体是否外翻或下延,后者主要由妇科医师判断。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