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细说糜烂与溃疡

2016-08-09 20:42  阅读(1951)  评论(5)  分类:专业

 关于糜烂和溃疡,病理教科书上往往只有寥寥数语:表皮黏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浅者称为糜烂(erosion),深者称为溃疡(ulcer)。但是在病理诊断中,糜烂和溃疡却是非常活跃的词汇,几乎天天都在用。但在不同病理医师间,常有不同理解。

 首先,达到什么深度可以区分糜烂和溃疡。重度糜烂和浅表溃疡如何界定,查阅许多病理专著,鲜见明确说法。

 现在以最常见的胃黏膜糜烂和溃疡为例,解析一下。众所周知,胃壁分为4层,即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而黏膜层内有分为①表面和胃小凹的上皮,②黏膜腺体,③固有膜,④黏膜肌层。根据《胃肠病理学》(第3版,P156,回允中主译)描述,糜烂表现为散在的浅表性卵圆形或圆形黏膜坏死和组织缺损区,其深度不超过黏膜肌层,边界清楚,边缘常隆起,水肿,及浅表上皮坏死。胃小凹和腺腔内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缺乏真正的肉芽组织。受损的腺腔内含有蛋白渗出液、碎屑、中性粒细胞和红细胞,黏膜浅表有纤维素沉积。这是我所看到的关于糜烂的最详细的描述,可见其将糜烂定义为可以达到而不超过黏膜肌层的浅表性坏死造成的组织缺损。换言之,溃疡应是超过黏膜肌层的组织缺损。

 糜烂可以完全修复,或进展为溃疡,罕见慢性糜烂之说。而胃溃疡有急慢性之分。同样据《胃肠病理学》描述,急性消化性溃疡常常较深,穿过黏膜肌层,溃疡底部几乎没有纤维组织。慢性溃疡由急性溃疡发展而来,有4个特征性的区带:①多形核白细胞,②凝固性坏死层,③肉芽组织,④溃疡基底纤维化。与国内病理教材所谓炎性渗出层、组织坏死层、肉芽组织层与瘢痕组织层基本对应。

 以此类推,我们似可明确,对于皮肤黏膜组织的糜烂,可以将腺体的黏膜肌层或鳞状上皮的基底层作为下限,超越这层组织者则视为溃疡。

 对于溃疡的深度,似乎有约定俗成的认识,比如胃肠道溃疡,深达黏膜下层为浅溃疡,深达肌层则为深溃疡,严重者可达浆膜层甚至穿孔;皮肤和被覆鳞状上皮的黏膜溃疡达到真皮或黏膜下组织为浅溃疡,超越这些组织则为深溃疡。

 至于糜烂的程度,常见报告中分为轻、中、重度,但区分的标准,许多病理专著中也是语焉不详。仍以胃黏膜为例,笔者通常这样界定:轻度仅限于表面和胃小凹的上皮,不超过胃小凹的深度,即还能看到胃小凹的底部。中度者胃小凹消失,黏膜腺体部分性破坏、消失,黏膜肌层之上尚可见部分腺体。重度为黏膜腺体破坏、消失,达到或接近黏膜肌层。诊断糜烂性病变,应在糜烂处见到坏死的黏膜上皮及其碎屑、炎性渗出物等,残留黏膜的固有层有充血出血和白细胞渗出,没有肉芽组织形成。这是与制片不完整的主要区别。

 以上言论限于个人经验和见识,未必妥当,权当引玉之砖,希望有玉器抛来,可不要拍砖啊。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