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容易误解的病理诊断术语
病理诊断中的一些诊断名称、术语和表达方式,有可能产生歧义,造成误解,尤其是缺乏医学知识的人,一旦误解了病理诊断,轻则闹个笑话,重则影响治疗,不可儿戏。 先说个故事:很久以前,我诊断一例卵巢成熟性畸胎瘤,患者是个未婚女孩。她父亲来取报告,一看畸胎瘤三个字,马上就对我嚷起来:这怎么可能,我闺女还没有结婚,怎么会怀孕,还是个怪胎?这让我们怎么见人啊?我耐心解释一通,总算让他明白,这是个良性肿瘤,和结婚没关系,和作风也没有关系。那个时代,人们对作风问题还是非常重视的。
还有一次,一个老同学打电话,说他侄子得了淋巴瘤,要我帮他联系肿瘤内科,准备化疗。我问他是什么类型的淋巴瘤,他说当地医院诊断是腮腺的淋巴瘤。我追问一句,是不是腺淋巴瘤呀,他说报告上是多写了个腺字。我说多一个腺字就不要化疗了,切掉了就行。他还不信,于是把切片借来,我请老师给他复查加解释,他才如释重负。从此我们不再用这个诊断名称,只写乳头状淋巴囊腺瘤(Warthin tumor)。
病理诊断报告并非只是面向临床医生,尽管有些单位的病理报告模板上有“只供临床医生参考”的字样,但几乎每个病人及其家属都能看到,他们有时感到病理诊断真假难分,是非难辨。因为病理诊断里有“假”有“非”。比如假肉瘤性筋膜炎,炎性假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非典型腺瘤,等等,以至质疑病理诊断,我们也只能耐心解释而已。我们能不能避开这些可能引起误解或歧义的诊断用语呢?
就是临床医生,尤其对病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也会被我们的报告搞得头晕,特别是癌症的高分化、高级别,低分化、低级别,时常被搞混。我们都知道,高分化的肿瘤是低级别(Ⅰ级),低分化的肿瘤是高级别(Ⅲ级);或分化越低,分级越高,恶性程度越高,而分化越高,分级越低,恶性程度越低。自己说起来都觉得有些绕口,何况那些不搞病理或肿瘤的人。好在大家都知道分级越高恶性度越高,当年我们讲病理学时就是这么教的,所以我还是喜欢直接用分级来表示,可以减少误解或解释。当然临床医生也需要逐渐熟悉病理诊断用语和含义。在一个病理科内最好统一表达风格或方式,不要多种风格和方式混用,这样临床上也容易适应和理解。
其实,有些概念也能把我们自己搞糊涂。比如不(非)典型增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细胞学上的上皮内病变)、间变,有何异同,理解和应用都莫衷一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了原位癌却不称癌,基底细胞癌却被很多病理学家认为不是癌,结直肠固有膜内的异型细胞浸润没突破黏膜肌不算癌,同样情况下在胃部却可以诊断早期癌。如此等等,在病理医师间也有不同的理解,建议大家对类似情况各抒己见,也许对统一描述用语和诊断术语有所帮助。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