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病理误诊的若干原因与对策
病理误诊,笔者以为可以简单分为4种情况,即①错诊(诊断完全错误,misdiagnosis),②漏诊(诊断有所遗漏,尤其是遗漏主要诊断),③低诊(诊断不足,underdiagnosis)和④高诊(诊断过头,overdiagnosis)。不论哪种情况,一旦发生都可能引起麻烦甚至纠纷,所以我们应当尽量避免。
发生误诊的原因很多,可以简单地分为个人因素和集体因素两方面。
个人因素即诊断医师个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再细分如下:
1.个人知识和经验:对某种疾病缺乏概念,因而在诊断时可能想不到,以致错诊或漏诊;经验不足,拿不准诊断标准,以致高诊或低诊;或者缺少认识,想不到需要鉴别哪些疾病。我们在做诊断时,除了凭直觉可以肯定者外,一定要想一想,这个病例可以诊断什么,诊断标准如何;需要鉴别什么,鉴别条件如何。没有把握时就看看书,问问人,提出会诊,这实际也是个学习过程。
2.个人心态和心境:病理医师大多数是全科医师,面对几乎所有临床科室送检的标本,每个人都不可能熟知各种疾病的诊断条件,所以我们必须放下架子,虚心请教同行,请教临床,请教书刊。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怕丢面子,勉强发没有把握的报告,早晚会出问题。发报告的时间不充裕,特别是面对熟人的催促,匆忙发报告;或者为了所谓的效率和效益而故意缩短诊断时间,也有潜在危险。对疑难病例,宁可暂时搁置起来,从容处理,力求确诊。如果个人时间太仓促、心情烦乱、压力过大或疲劳过度,最好不要处理诊断工作,可以暂时搁置一下或交给同事处理,以防因心境不佳引起诊断错误,留下医疗纠纷的隐患。
3.处理问题的方法:对于疑难病例,我们应当“左思右想,瞻前顾后”(参见《病理诊断的前后左右》),并采取积极措施谋求解决,例如补充取材、连续切片、查阅文献、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原位杂交、请教上级、咨询临床、访问病人、内部讨论、外地会诊等,不要怕麻烦,不要爱面子。当然,这里也涉及个人的治学、交际与沟通的态度与方法。在处理疑难病例时,既要尊重上级医师、同事和临床医师的诊断意见,也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习惯,只要自己的主见有充分的根据,不一定要迁就他人,毕竟自己是签发报告的人,要对自己签发的报告负责。
集体因素或者科室因素对于正确的病理诊断也很重要。例如本科室内部讨论和会诊制度,学术交流的氛围,进修学习的机会,科内人员的协作配合,科室的技术设备、书刊资料、工作环境、质控管理,以及学术带头人的水平与素质等,都对诊断质量有重要影响,不再展开讨论。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