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缅怀李维华教授

2014-02-11 23:57  阅读(1467)  评论(20)  分类:专业

      李维华教授一直是我很敬重的长辈和专家,惊闻他因病逝世,心中十分难过。特撰此文,以表缅怀之心意。
      很早就知道中国病理界有“三华”,也就是李维华、杨光华和刘彤华三位教授。如果也给病理界精英分代的话,出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批近代病理学家是中国病理学领域最早的开拓者、奠基人,他们属于是中国第一代病理人。第二代病理人大约在出生在20世纪20、30年代。他们传承了第一代病理人的优良作风和钻研精神,推动了中国现代病理的发展。其中被传为佳话的中国病理界“三华”----刘彤华教授,杨光华教授和李维华教授,则是承前启后的第二代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治学精神、学术思想以及高尚品德实为我辈的楷模。他们的学术专著则是我们案头必备之书,他们丰富的诊断经验使我们受益匪浅。
      有幸认识李维华教授是在20年前的福州,那时,我国的免疫组化起步不久,我从美国回来也正在落实免疫组化实验室的建设。正好福州迈新公司主办全国第一次关于免疫组化的学术会议,我就抱着学习交流的目的参加了这次会议,刚好和李教授住在一起,意外获得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谈病理诊断,说免疫组化,议科室管理,很是投机。李教授大我20岁,又来自那么大的医院,却能平易待人,谦虚和蔼,毫无学术权威的架势,已经很使我敬佩;他的渊博学识和丰富经验,更给我很多教诲和启迪。我们从此建立了友谊。此后我去北京出差开会,也曾多次拜访过和请教过他,每次都很有收益。 
      最令我难忘的是他对我编著的《艾滋病临床病理学》所付出的大量心血。我曾经在华西医大病理系进修学习,师从杨光华等老师。因为比较熟悉,我在编写《艾滋病临床病理学》时先请杨光华教授作序并审稿。杨教授当时身兼数职,实在太忙,只写了个序。他建议我去找李维华教授,并说李教授对艾滋病也有兴趣,并且治学严谨,文字功底深厚,乐于助人。可见他们两人私交不错。当我向李教授提出审稿请求时,他很爽快地答应下来,但却不愿意在著作中署名。他虽然也是个大忙人,还是挤时间仔细审阅这部了80万字的书稿,做了很仔细的批注,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修改意见。他的审改使该书质量更上一层楼,出版社也很赞赏。
      现在,杨光华和李维华两位教授都先后离开了我们,这是病理学界的一大损失。作为年轻的一代,惟有继承和发扬他们高尚的品德风格和治学精神,把病理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才可以告慰病理界的前辈们。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