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漫谈淋巴上皮病变

2013-12-04 20:09  阅读(3385)  评论(4)  分类:专业

“淋巴上皮病变”这个概念在病理学诊断中常被使用,但笔者还没有见到统一的定义和专门的论述(也可能是本人孤陋寡闻),如果理解为上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混合存在现象,比较经典的是指涎腺的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即富于淋巴组织的上皮性病变,第二种是指上皮组织中含有淋巴细胞浸润。本文先讨论淋巴细胞显著增生并浸润上皮细胞的病变,以供参考。

1. 鼻咽部淋巴组织丰富,并有嗜上皮细胞现象。被覆在淋巴细胞表面的上皮中,常有淋巴细胞浸润,因而该处被称为“淋巴上皮”。在韦氏 (Waleyer) 环(包括扁桃体、腺样体和舌根淋巴组织)的黏膜上皮内也散在分布少量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显示上皮中浸润的淋巴细胞包括T和B细胞。在鼻咽部黏膜慢性炎症中,黏膜上皮内常可以见到浸润的淋巴细胞,如该处有淋巴组织增生,需与淋巴瘤鉴别。鼻咽部非角化性未分化癌因富含淋巴细胞又称为淋巴上皮瘤样癌(或淋巴上皮癌)。癌巢内(癌细胞间)每有T淋巴细胞浸润,而癌巢间常有B细胞浸润。有时癌巢少或癌细胞少,大量淋巴细胞背景中仅有少许癌组织,为散在的癌细胞呈小簇状浸润于淋巴组织中,有时会被误认为生发中心,免疫组化标记角蛋白阳性,可以证实为癌细胞。

   2. 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特别是低度恶性的黏膜相关淋巴瘤,有四个主要病变特点,即①中心细胞样细胞,②浆细胞,③淋巴上皮病变和④反应性滤泡。所谓淋巴上皮病变,这里是指肿瘤性B细胞侵入和破坏黏膜上皮和腺体,如果淋巴上皮病变中含有大B细胞,则预后较差。小肠黏膜上皮内只有T淋巴细胞存在,即“黏膜上皮内T细胞”,为单个的散在分布,镶嵌在黏膜上皮内。这种细胞也可以增生恶变,形成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

2. 皮肤蕈样霉菌病,是一种特殊的T细胞淋巴瘤,发生于皮肤,早期为斑片状,以后进展为斑块状、结节状,形成明显的肿块。在皮肤活检中,典型病变表现为瘤细胞的嗜表皮性,并在表皮深层和真皮浅层形成致密的带状浸润(苔癣样改变),或围绕在血管周围。浸润带与表皮紧密连接,没有间隔(无“豁免带”),并可伴有基底细胞的液化,使表皮界面模糊。表皮内浸润的成分主要是肿瘤性T淋巴细胞,常混杂有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等。最特征的是瘤细胞浸润到表皮层,在表皮内单个散在,或形成小团,即所谓Pautrier小脓肿,免疫组化显示得更为清晰,是诊断本病的可靠依据。表皮内多少不等的非典型淋巴细胞(脑回状细胞)浸润也是诊断蕈样霉菌病的重要线索。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在丰富的淋巴组织中含有上皮样组织细胞,可以用免疫组化帮助鉴别。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