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诊断求稳,科研追新

2012-08-29 10:30  阅读(1127)  评论(11)  分类:专业

 作为病理科医生,首要任务是做好诊断工作,力求对每一份病例都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当然我们也需要做科研,发表文章,至少这是晋升的需要。如何处理诊断和科研的关系?我的观点是: 诊断为本,科研用心;诊断求稳,科研追新。

先说诊断,这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必须求稳。在大多数医院内,病理诊断都会面临临床的考验和挑战。因为我们既不在知名大医院,也非知名大医师,加上病人转诊会诊的意向比较普遍,我们的诊断时常会受到挑战和挑剔,因此必须严格掌握诊断标准,缜密书写诊断报告。求稳,首先是诊断标准要稳定,当前通常使用WHO的那一套肿瘤诊断标准和分类,卫生部组织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病理学分册,辅以其他经典病理学专著、临床病理共识之类。这些诊断标准和共识已为临床和病理界公认和接受,具有权威性,成熟性,可操作性,容易理解和交流。而科研论文中的某些成果往往只是一家之言,甚至故意标新立异,只供参考。病理学专业的新进展,虽可带动临床的发展,但也确实不易!典型事例为胃肠道间质瘤。首先要临床认可这种疾病,需要一段时间来取代平滑肌肿瘤、神经鞘肿瘤的概念;其次是对于生物学行为的判断,从良性、交界性和恶性的分类,到恶性潜能的评价,再到危险度的评估,近年又是分子病理学检测和靶向治疗,变化之快连有些病理医师都疲于应付,病理带动临床真累! 其次是要有稳健的风格,稳重的态度,稳妥的语言,养成细致严谨的习惯和作风。病理诊断必须以切片为本,不能有太多的外延型设想。如果形态学标准不够充分,在临床资料、影像学或内镜检查等支持下得以明确诊断,也应在诊断中加以说明。例如内镜活检标本中有时看不到典型的癌组织浸润图像,而内镜所见为较大的结节或溃疡,诊断可向癌靠近一步,但说明结合内镜所见,比较稳妥。

再说科研,要在平时留心积累典型、特殊、罕见、疑难的病例,随手记录或复制有关资料;留心阅读期刊杂志(不限于病理学杂志),随手记录或复印有兴趣的内容,为撰写科研论文打下基础,也能扩展病理知识。科研需要追赶最新文献,了解最新进展,熟知最新动态,也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包括病例资源,病种谱系,技术条件等。条件较好者可以申报课题,申请经费,能够开题立项,当然更好。没有条件,就先写一点病例研究论文,有时也可能遇到值得一写的特殊或罕见病例(特别罕见者也可按论著来写)。也可以和当地同仁交流一些特殊病例,作为写作素材。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抗体,都可以用于科研论文中。追新时时有收获,留心处处皆学问。笔者平时浏览文献时摘录了一些资料,拟整理出一些与病理诊断有关的笔记,陆续晒出来,以供参考。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