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临床路径及其在病理学中的应用
从2009年开始,卫生部借鉴外国的医疗管理经验,正式启动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并组织有关专家开始编写、审核部分病种的临床路径、《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前已完成100余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出版了40余个专业分册,对医疗机构相关诊疗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这些规范和指南为实施临床路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技术保证。近年卫生主管部门不断有关于临床路径的文件资料下达,要求临床科室贯彻落实。那么临床路径和病理科有什么关系呢? 于是找来关于临床路径的资料认真学习了一番,简要汇报如下。
所谓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诊治模式与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诊治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诊疗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临床路径是相对于传统路径而实施的,传统路径是每位医师的个人路径。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甚至不同医师之间,对同一疾病可能采用的不同诊治方案。采用临床路径后,可以避免传统路径在诊治方案上的差异,避免其随意性,提高其可评估性。
在各种疾病的临床路径中,大致都包括以下项目: ①运用对象,②诊断依据,③治疗方案的选择,④标准住院日,⑤进入路径标准,⑥住院检查项目,⑦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⑧出院标准等。这里面与病理有关的主要是住院检查项目和诊断依据。并非所有疾病都必须进行病理检查,都需要依靠病理诊断。如肾小球肾炎,有些类型要求必须有肾穿刺活检,并且要电镜、免疫荧光等检查,而急性肾小球肾炎中,肾活检则是可选项目。消化性溃疡等则也是在可疑癌变时要求做活检。
在诊断依据中,多数明确指出以中华医学会组织专家编写的《临床诊疗指南××分册》为依据,有的病种增加了该学科的权威专家主编的专著。具体包括①病史,②临床表现,③体检,④局部症状和体征,⑤影像学检查,⑥实验室检查等。遗憾的是病理检查被列入实验室检查项目内,在有些疾病里还是可选项目。只有在肿瘤性疾病诊断中,病理人才有较多的话语权。
就说肿瘤吧。诊断依据可以是①《临床诊疗指南—病理学分册》和②WHO肿瘤分类及诊断标准系列之某分册等。诊断条件则应以病理形态学观察为主,并参考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如①病史,②临床表现,③体检,④局部症状和体征,⑤影像学检查,⑥实验室检查。符合以上若干条可以确诊,若干条可以拟诊。这样似乎更好操作。如果把送检标本质量与申请单内容,病理确诊和拟诊的具体条件,辅助检查(如特染、免疫组化等)项目等也作为必要条件,列入临床路径中去,或单独编制一套临床病理学路径,一定可以提高病理诊断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