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分子病理学技术及其应用价值
分子病理学是对传统病理学的补充和延伸,是衡量病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近年发展迅速,主要用于肿瘤、感染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亦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1.常用分子病理学技术 包括:①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用来检测基因组,染色体,可以检测1个或多个基因;②原位杂交技术(ISH),包括多色FISH,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③多聚酶链反应(PCR),包括原位PCR、定量PCR、多重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用于感染性疾病的病因检测和肿瘤的基因重排检测等。部分常用技术简介如下。
(1)实时荧光定量PCR 具有高特异性、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度自动化等优点,可用于定量分析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定量检测肝炎病毒DNA,检测结核杆菌,以及某些肿瘤的基因分析、化疗疗效和预后标记物检测等。
(2)FISH技术 通过荧光标记的DNA探针,将DNA变性成单链后与变性后的染色体或细胞核内的DNA靶序列杂交,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结果,以获得细胞内多条染色体或多种基因状态的信息,可用于诊断乳腺癌、胃癌、子宫颈癌、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尿路上皮癌、前列腺癌、滑膜肉瘤、EWS/PNET等。
(3)下一代测序技术(NGS) 是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对肿瘤、感染和遗传性疾病的核酸或基因进行检测的技术,大致分为宏基因组测序(mNGS)和靶基因组测序(tNGS)。
2.分子病理学的应用价值
(1)协助病理组织学诊断:如淋巴瘤染色体易位检测,滑膜肉瘤SYT基因断裂检测,EWS/PNET的 EWSR基因断裂检测,透明细胞软组织肉瘤CHOP基因断裂检测,前列腺癌TMPRSS2融合基因检测等。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涉及更多的分子标记,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成为淋巴瘤分类的必要条件。
(2)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如神经母细胞瘤N-MYC基因扩增检测,少突细胞瘤1p,19q联合缺失检测,慢粒BCL/ABL融合基因检测等,对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3)肿瘤和遗传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如宫颈上皮h TERC 基因扩增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的检测等。在遗传病方面,包括直接诊断(检测致病基因突变)和间接诊断(遗传标记连锁分析)。
(4)靶向治疗的检测:如乳腺癌和胃癌的HER2检测与靶向药物Herceptin(赫塞汀),胃肠道间质瘤的C-kit检测与Glivec(格列卫),NSCLC的EGFR检测与靶向药物易瑞沙、特罗凯,大肠癌K-RAS 基因突变与西妥昔单抗的靶向治疗等。
(5)肿瘤病因的探讨,主要涉及感染与遗传因素,如肿瘤相关病毒EBV,HPV的基因检测,可以用原位杂交、实时PCR等技术;膀胱癌FISH检测发现p16缺失,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膀胱肿瘤抗原(BTA),3,7,17号染色体的不稳定性等与移行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对于从事大病理诊断的病理医师来说,熟悉各种分子病理的检测技术及其应用价值实属不易,但至少应当有所了解。这些技术更多应用于科研。
我要评论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