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浅谈分子病理学诊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蓬勃发展,并应用于病理学领域,形成分子病理学。病理诊断也随之步入分子病理诊断时代。分子病理学的基础也是形态学观察,包括常规形态学观察(组织和细胞学水平),特殊形态学观察(特染,IHC等,蛋白质水平),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病理学检测把病理诊断提升到分子水平。
总体看来,肿瘤病理学的分子病理诊断已经先行一步,对肿瘤细胞的核酸或基因检测起步较早,很多种类肿瘤的分子水平变异被发现和鉴定,并已经用于肿瘤诊断和靶向治疗,如乳腺癌、胃肠道间质瘤;甚至用于肿瘤的命名,如ALK重排肾细胞癌,RAF1重排梭形细胞肿瘤,SMARCA4缺失性子宫未分化肉瘤等。
相比之下,感染病理学的分子病理诊断比较落后,基本停留在形态学诊断阶段,即使借助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手段,有些病例仍然难以确定病因。各种病原体的形态学表现及其相关病变,对于大多数病理医师来说仍然比较陌生。病变组织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特别是在病灶原位的病原体核酸检测,对病因诊断很有帮助,但还在起步阶段,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分子病理学诊断同样基于组织或细胞、体液等成分的形态学观察。固体标本(组织或细胞)和液体标本(体液、渗出物)都可以用来进行分子病理学检查,在形态学观察基础上提示进行何种分子病理学检查,并提供检查标本,如原位杂交技术(ISH),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下一代测序(NGS)、基因芯片、质谱技术等。这些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的病因诊断、肿瘤性疾病和某些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改变等方面都大有用武之地。病理医师可能更钟情于原位病理学检查,如原位杂交、原位PCR、原位NGS等,可以在病变组织或细胞原位观察到阳性信号,发现疾病的本质性改变。
原位杂交技术相对比较简单,许多病理科都已经开展,但检测的项目有限,可能只有HPV、EBV两种病毒在使用。
核酸扩增的核心技术主要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用它可以进行定性检测、定量检测,多重PCR可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原位PCR可将PCR的高效扩增与原位杂交的组织学定位相结合,在组织细胞里进行PCR反应。
下一代或新一代(NGS)可分为宏基因组测序(mNGS)和靶向基因测序(tNGS)。两者均可用于病原体检测、癌症筛查和靶向治疗、遗传病检测等领域,适用于病理标本,如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穿刺组织学和细胞学样本等。
分子病理学检测具有很多优势,包括高通量(多种核酸一次性检测),敏感性(检测出微量核酸),特异性(特定病原体),便捷性(简便迅速)等。但对于设备、技术和环境要求较高,因而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而且与检验科存在竞争。要在病理科普及分子病理诊断,尚需努力!
我要评论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