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传统病理诊断中的两种描述方式
在病理诊断中,往往需要用文字对病变进行描述,即便当今普遍使用图文报告,也不能废除文字描述。文字描述是病理医师的基本功,既能体现书写者的语言文字功底,又能表达书写者对于病变的观察和认识程度。在病变描述中也有两种主要的方式,即诊断性描述与叙事性描述,格式化描述与自由式描述。
一、诊断性描述与叙事性描述
在上文所述倾向性诊断和描述性诊断中,对文字描述要求较高。有人把倾向性诊断(二类诊断)常用词语的相应概率换算如下:“符合为”=90%可能性,“考虑为”=80%可能性,“倾向为”=大于50%可能性,“可疑为”或“提示为”=小于50可能,“不能排除(除外)”=小于30%可能。这些诊断用语可供措辞时参考。
诊断性描述的文字更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围绕将要做出的诊断意见,说明病变的结构和细胞病变,特别是具有诊断和鉴别意义的病变,作为诊断的依据。描述文字要把主要病变和次要病变分开,把描述语言和诊断语言分开,把诊断倾向和病例分析分开,把诊断意见和附加说明分开。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条理分明,分析到位,合乎规范。诊断莫过头,叙述留余地。病理报告若不能简洁地确定诊断,而需要用大量文字描述,再加上一些建议,实在是有些无奈。
叙事性描述是常规的病理检查记录,包括肉眼所见和镜下所见,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格式,写得条理清楚,文笔流畅,让阅读者能够在脑海里重建病理图像。
二、格式化描述与自由式描述
格式化描述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式描述病变。例如根治标本的肉眼所见,一般包括如下项目:所见器官及其相互关系,器官的大小,病灶所在位置,病灶的大小、形状、边界及其与切缘的距离等;腔道器官的镜下所见,从黏膜到浆膜,病灶位置,从病灶中心到边缘,从低倍到高倍,从主要病变到次要(或伴随)病变等。
有些病理科对某些疾病使用所谓“格式化报告”,格式化的那一部分实际是对病变的描述,不过改为条文式或表格式,读片后按规定项目填写或打钩(√)即可,然后才是诊断。如胃肠道间质瘤切除、肝穿刺活检、胃黏膜活检、结直肠癌根治等标本,其中有的是大批量病理研究的需要。
以胃黏膜活检为例:规定的填写项目包括:送检标本的部位、数量和大小,胃黏膜腺体有无萎缩及萎缩程度,胃黏膜内炎细胞浸润的种类和数量、浸润深度,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涉及活动性),有无肠上皮化生、化生的类型及程度,有无非典型增生及其程度,有无幽门螺杆菌及其程度等,每个项目还要分级(0,1,2,3级)。这对于读片者是个监督和提示,以免遗漏某个项目。此种格式值得提倡。
自由式描述用于某些特殊情况下,没有格式可以遵循,或病变比较特殊,可以酌情自由描述,把病变情况清楚地说明即可。
我要评论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