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感染所致的细胞病变

2025-09-05 20:13  阅读(8)  评论(0)  分类:专业


感染可以导致多种细胞病变,根据这些病变可以推想到感染性炎症,甚至发现病原体的线索,为感染性疾病的病理诊断提供帮助。

1.细胞变性,是指细胞内有异常物质蓄积或正常成分异常增多,包括水样变性和气球样变、脂肪变性、嗜酸性变、毛玻璃样变等,这些病变在病毒性肝炎中都可以看到,主要是胞质的变化,具有可逆性。

2.细胞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细胞坏死主要是细胞核的改变,表现为:①核固缩(Pyknosis),细胞核内水分减少,染色质浓缩,颜色变深,体积缩小。如病毒性肝炎所见的嗜酸性小体,也被视为细胞凋亡的表现。②核碎裂(Karyprrhexis),核染色质崩解,形成碎片,继而核膜破裂,染色质碎片分散在胞质中。所谓核尘、核碎片都是核碎裂的表现,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等疾病中常可看到。凝固性坏死灶中也可看到坏死细胞碎片或坏死细胞的轮廓(影细胞)。③核溶解(Karyolysis),在DNA酶的作用下,染色质被分解,细胞核淡染,最后溶解消失,坏死处被其他炎细胞取代。在细胞核发生上述镜下可见的病变同时,细胞质也可发生嗜酸性变或水样变性等改变。大片细胞坏死灶内有可能发现病原体,如曲霉菌等。

3.多核巨细胞,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结核病中常见多核巨细胞,乃由多数上皮样细胞融合而成,或细胞核分裂而胞质未分裂而形成,其中典型者细胞体积增大,胞质丰富,细胞核增多,达十几个至几十个,排列在胞质内靠近包膜处,形成花环状或马蹄铁状,称为朗汉斯(Langhans)多核巨细胞,也有一些多核巨细胞的核排列不规则。其他分枝杆菌感染优势也可见多核巨细胞形成。某些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也可见多核巨细胞形成。

4.包涵体, 某些病毒感染可在细胞质和/或细胞核内形成病毒包涵体,参见以前的博文《含有病毒包涵体的细胞病变》。

5.含有病原体的细胞病变  某些病原体可以主动侵入机体细胞,如弓形虫可以侵犯所有有核细胞,并在其中生存繁殖;有些病原体可以被巨噬细胞吞噬,在巨噬细胞内生存并随巨噬细胞的运动而扩散,如结核分枝杆菌等。显微镜下有时可见细胞体积增大变形,形成巨细胞、上皮样细胞、挖空细胞等,胞质内可见颗粒样物质,实际是病原体成分,这是病因诊断的有用线索,提示分枝杆菌、组织胞浆菌、马尔尼菲篮状菌、弓形虫、利什曼原虫等感染,常需借助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甚至核酸检测确定诊断。如挖空细胞提示HPV感染,可以借助原位杂交确诊;巨细胞内空晕中圆形小球提示隐球菌,可以借助PAS、GMS、阿尔新兰、黏液卡红等染色加以鉴别。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