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刍议病理学图片的质量
如今图片采集设备已经普及,手机也可采图,但图片质量良莠不齐。其主要原因在于;①图片的来源复杂,如自己拍摄、同仁交流和馈赠、仪器扫描和翻拍等,本人图库即是如此;②切片质量不佳,有切痕、折叠、气泡,或染色不鲜明等;③摄影设备质量和档次不够,型号多样,规格混杂;④拍摄技术不佳,多数是业余水平,没经过专业培训;⑤采图态度不够严谨,对质量要求不明确。故此对病理学图片的质量略加阐述,重点是显微图片的质量。病理学图片的质量直接影响诊断准确性和科研可信度,需从切片制备、成像设备、后期处理到分类存储进行全流程严格把控。
一张高质量的图片,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可视性,有时可以胜过千言万语,既可为文章增色,也可助读者理解。在客观条件许可下,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提高图片的质量。高质量的病理学图片应该具备以下特性:
1.图片清晰,分辨率高 病变轮廓清晰,层次分明,背景干净,避免灰尘、指纹、气泡或组织折叠、刀痕、染色残留、镜头污渍等导致的伪影。清晰的图像需具备足够高的分辨率,以清晰显示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和细微病变(如核分裂象、细胞异型等)。为此需要对准焦距,避免模糊或虚焦;照明均匀,无阴影或光斑,避免局部过曝或欠曝。
2.色彩准确,对比鲜明 病理切片染色(如HE染色、免疫组化、特殊染色)需标准化,具有稳定性、一致性,颜色对比鲜明(如细胞核深蓝、细胞质粉红),细节明朗,有利于辨认和诊断。避免色偏(如过黄或过蓝),需进行校准确保色彩真实。禁止过度调整亮度、对比度或颜色,避免误导诊断。对比度过低不能清楚显示差异,过高不利于细微结构的观察。
3.图像完整,标记明确 关键病变区域需完整包含在图像中,突出病变重点和特征,必要时提供全切片扫描(Whole Slide Imaging, WSI)。病理图像需包含标尺或注明放大倍数,便于量化分析(如细胞大小、病变范围);标注组织方向或特殊结构;注明染色方法(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等);注明图片来源(患者姓名或病理号,或馈赠者,翻拍或扫描出处,便于溯源),但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人体图片只显示必要部位,应征得本人同意,面部图片遮住关键部位,保护隐私并辨认不出本人。
4.格式规范,便于应用 用专业图像设备采集的图片应以300 dpi的TIFF(或tif)格式提交,并保留原图以便选用。JPG格式的图片有时在处理中会造成像素损失。全切片扫描(WSI)需覆盖全部组织区域,支持多层级缩放。图像最好能满足AI模型的输入标准(如分辨率、格式、无伪影等)。
5.加工处理,分类归档 必要时要对原始图片进行加工,如裁切、美化、标记、组合、编号等。此外还要注意图片的系列性、典型性和自明性等,并对图片进行备份和分类保存,以免损坏或丢失。

我要评论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