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鼻咽部肿瘤的免疫组化菜单
鼻咽部恶性肿瘤主要是鼻咽癌和淋巴瘤。鼻咽癌一般是指来源于鼻咽部具有鳞状分化特征的黏膜上皮,包括鳞状细胞癌、非角化性癌和基底细胞样鳞癌,不包括腺癌和涎腺型癌,因此主要表达鳞状细胞标记,通常强烈表达高分子量角蛋白,如CK(AE1/AE3),CK5/6,34βE12, 也可以高表达CK8,CK13,CK19。此外细胞核高表达P63。对低分子量CK(CAM5.2)弱表达,局灶性表达EMA。不表达CK7,CK20,CK4,CK10,CK14。在鼻咽癌中也可以看到S-100阳性的树突状细胞,高密度的树突状细胞提示预后较好。鼻咽癌中检出HPV阳性细胞者也有报道,提示其与HPV感染相关。
非角化性鼻咽癌几乎均与EBV感染有关,检测EBV显然有助于鼻咽癌诊断,尤其转移性鼻咽癌,因为与EBV相关的癌目前仅知道有鼻咽癌和部分胃腺癌。EBV潜伏膜蛋白-1(LMP-1)免疫组化阳性率只有30%~40%,并且呈灶性或弱阳性表达,因此不太可靠。用PCR技术检测EBV 可以受到EBV阳性淋巴细胞的干扰,也不够可靠。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V编码的早期RNA(EBER)最简单可靠,EBER表达于被EBV潜在感染的癌细胞,几乎全部细胞核都被标记。在难以区别的鼻咽癌和反应性的上皮不典型增生,EBER阳性有助于鼻咽癌的诊断。在转移性癌中EBER呈核阳性时也支持鼻咽癌。
鼻咽部腺癌少见,使用腺上皮标记如低分子量CK、EMA等即可判断。如考虑涎腺型肿瘤,宜增加肌上皮标记,如S-100蛋白、SMA、Calponin、P63等,与腺上皮配合诊断。
鼻咽部淋巴组织丰富,并常包含淋巴滤泡。此处淋巴细胞有亲上皮倾向,表面上皮内常见淋巴细胞浸润,甚至使上皮成为网状结构,形成淋巴上皮病变。在鼻咽癌癌巢中常见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并不足为奇。如果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到癌巢内,把癌细胞分隔成数量极少的癌细胞群或散在的单个癌细胞,使癌细胞的上皮性质模糊不清,甚至掩盖了癌的真相,即所谓“淋巴上皮样癌”,必须借助上述鳞状细胞标记物加以确认。浸润的淋巴细胞为T和B细胞的混合,以T细胞为主,常位于癌巢内或其周围。免疫组化有助于确认淋巴细胞类型,但对于鼻咽癌没有诊断意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者可能预后较好。
淋巴细胞标记对于诊断鼻咽部恶性淋巴瘤很有意义。鼻咽部的淋巴瘤中,霍奇金淋巴瘤很少见,主要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KL),以B细胞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为主。其免疫表型与其他部位同类型淋巴瘤相似。鼻咽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较多见,且需与鼻咽癌鉴别。因此,上皮与淋巴细胞标记不能偏废。淋巴细胞标记中除常用的T和B细胞抗体外,CD56,CD3ε是NK/T细胞淋巴瘤的特异性标记,也不可忽略。鼻咽部淋巴瘤尤其NK/T细胞淋巴瘤与EBV关系密切,EBV-LMP-1,最好是EBER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要评论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