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向李时珍学习治学

2021-08-15 08:58  阅读(618)  评论(2)  分类:专业

     近日CCTV-1在连续播放《典籍里的中国》,其中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经历,前日刚刚播放。对李时珍艰苦探索,严谨治学,精心编纂《本草纲目》的艰辛历程深有感触,深表敬佩。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捕蛇者等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年61岁。著书已艰难,出版更坎坷。李时珍几番周折,终于得到当时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支持和指点,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这套16部、52卷,190余万字的煌煌巨著《本草纲目》终于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回顾李时珍编著出版《本草纲目》的过程,有几点体会颇深。

 首先,是厚积薄发。李时珍不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和用药心得,还大量阅读历代医药著作,记录上千万字札记。他还到处采集民间单方验方,实践有效者便记录在案。有此坚实基础才能著书立说。

 其次,是质疑求实。在诊疗实践中验证医药典籍,发现疑问便设法验证,甚至不耻下问,走访渔樵农医,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纠正前人之错误,补充前人之遗漏,比较药剂之优劣,增添个人之经验。

 第三,是不畏艰辛。李时珍为采集和鉴定某些药材,不怕爬山涉水,不辞千辛万苦;为了求得当朝名士支持,不惜卑躬俯身,毛遂自荐。李时珍幸遇伯乐指点与引荐,才获出版商支持,可惜生前未能亲见《本草纲目》面世。

 第四,是严谨治学。李时珍一边行医一边著书,条件艰苦仍孜孜不倦,历时30余年仍坚持不懈。他反复核对文献,对照实物,验证疗效,多次审阅修改,力求完美,终于修成正果。

 最后,是勇于创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但在编辑体例上首创纲目体系,对可以入药的果木菜蔬等进行分类,而且修正了不少前人著述中的谬误,增添了许多新的药物,阐述了个人的见解和经验,使中国医药学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当然,李时珍还有许多其他的优点、特长和贡献,限于篇幅不能尽述。尤其治学态度与方法,已经足够本人终生学习了。本人年过古稀,从事病理工作也近50年了,虽然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小有成就,毕竟也只是芸芸众生中一介草民而已。退休之后,工作之余,也想也病理界做一些事情,于是邀集一些同仁,编著《感染病理学》,才知著书立说之艰辛,故而对李时珍之经历颇能理解并更加敬佩,并愿以李时珍之治学精神鞭策自己,力求为病理学界奉献出一部精品。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