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师兄的话(我心目中的病理人)

2014-08-08 08:32  阅读(1121)  评论(11)  分类:病理人物

        师兄和我是同一个研究生导师,但在学校我们不曾相见,擦肩而过,他毕业,我进校。

       第一次见面,是我的导师去外地开会,特地在武汉转车,让我们都车站见面。

       师兄请老师在车站一酒店吃饭时,老师对他说:你以后要关心你师妹!这以后,在我的工作中,我一直受到他的帮助。

       记得那天吃完饭后,老师转车走了,师兄对落寞、忧伤的我说:你能走吗?我可以走很长时间的,我们走回去吧!师兄腿因小时候患病有微疾。那时的我,生活不如意,情绪很是低落,师兄可能看出我的自卑,因此在路上他一直在鼓励我:一个人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否定自己,比如我,因为腿的原因,很多人给我介绍一些条件差的女孩,但我知道我可以找到一个好姑娘,我现在的女朋友又善良、又漂亮、是博士,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的夫人后来到我们医院工作,是我们医院最年轻的主任医师,最年轻的科副主任,非常优秀。

       这是师兄对我第一次谈话:要自己正确认识自己,不要被外界的评价而干扰内心的平静。这一点,我至今还在学习。

       师兄第一次到我科室来,是他夫人分到我们医院上班,他送她夫人来医院报到,那时,我已经上班两年,当科室负责人1年,因为过于年轻当科室负责人,又没有管理经验,当时的科室同事对我很是不屑,除了病理诊断工作,其它工作都丢给我,一句话:谁要你当主任的,干吧!

      所以我每天的工作量很大,每天要登记、取材、记账、收标本、打报告、送报告、整理蜡块、借阅切片,领取物品等等,师兄来看我的短短时间内,我一直不能停下来和他好好说话,当他离去时,他非常忧虑的说:你是医生,你一定要看片子,如果每天做这些事情,不看切片,你会毁掉的。

      当师兄走后,我开始下班后留在科室学习看切片,每天看到深夜,有时就睡在科室里,3年的时间,我看完了六年的切片。所以当我获得执业医师资格时,我就能独立发大部分的切片,那时,我深深体会到学会看切片对一个病理医师多么重要,学看切片是一个学习过程,这个过程让我有充实感,让我一点点自信起来,科室的管理也一点点好起来,因为我已经会诊断,我不再惧怕一句话:有本事,你自己诊断!在我不会看切片时,听了这句话我就低头,然后默默去做一些非诊断工作。

      师兄第二句话告诉我:一个病理医生的实力在于诊断能力。否则不适合做病理。

      过了两年,师兄又来了我的科室,当时,在业务上,我已经是科室骨干,除了一些疑难的给外聘教授看,其他切片我都能独自诊断,随着自己逐渐成长,管理已经开始走上正轨,我可以把精力大部分放到病理诊断上,我向他请教一些病例,这些病例,于他非常简单,他看完后,对我说:你要买书,书如同一个老师,一些病例看书后就可以诊断了。于是,我开始大量购买书籍,短短两年大约买了2万多元的书,书真的是一位老师,虽然有些病例从未诊断过,因为有书,我自己独自学会了很多病的诊断。有时,外聘教授生病不能上班,我也没有了惊慌的感觉。在我做管理之前和管理的初级阶段,我们外聘教授一生病,切片就拿到外院找另一个教授会诊。

      师兄第三句话告诉我:书是最好的老师。一个随时随地可以帮助你的老师。

      又过了两年,我已经承担科室疑难切片诊断,所有的快速切片诊断,同时破格获得了副高职称。师兄又来了,我继续向他请教诊断,这些病例已经有些难度,师兄有时也要看书才能诊断,他告诉我:你现在可以订阅一些杂志了,比如《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诊断病理学杂志》、《中华病理杂志》等,这些杂志很有实用性,可以帮助你学习少见病、疑难病的诊断。

      我立马去订阅了这三本杂志,一直到今天,这三本杂志对病理医生,真的很有用,每个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讲得非常清楚,学习完一篇文章,也就看懂了一个疾病。看多之后,我也开始写论文向着这三本杂志投稿,我的论文也陆陆续续在这三本杂志上出现。

      去年,我已经取得了正高职称,但对淋巴瘤非常的害怕,因此请了淋巴瘤方面很有水平的师兄来科室讲课,师兄讲完课,看我满桌子的中文书和杂志,他又说话了:你应该看一些英文原版书,不要看翻译的书,翻译有时会表达不完全,还有看英文文献。

      为了科研,也因为师兄的话,我开始硬着头皮看英文文献,开始很痛苦,两天看不完一篇,一直坚持着看,终于可以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一篇英文文献了,在看文献的过程中,诊断能力提高了,写论文的能力也提高了,从半年写一篇论文,慢慢发展到一个月就可以写一篇论文。但英文版的病理书,我还是没有时间去看。

      师兄每次给我讲得话,我总要花很长时间去体会这句话真正的含义,和它带给我的变化。但我一直很认真的去听取,听取一个在病理诊断方面像一个天才的人给我的建议。

     师兄对我一直很严厉,他很少表扬我,当我诊断的病例到他那里会诊,他觉得诊断不完善,或者不够准确时,一定会打电话给我,语气严厉。所以每次我们的导师问我和师兄的差距有多大时,我总是将两手摊开,表示无限远。去年在广州年会,导师看到我还是这样的表达,他很疑惑: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了,怎么还是这么大的差距?我很认真的回答:因为师兄的进步比我快呀?每次在会议上,看师兄讲课,听他分析病例,就能感觉他在病理方面越来越能干、越来越自信。去年三月,在北京参加周小鸽老师举办的全国淋巴瘤会议,20个疑难读片,师兄全部读对。

     去年过年,在我感谢师兄多年的帮助后,师兄发了一条短信给我: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大家也看到了你的进步和成绩,不要太劳累,注意健康。

     这条短信我一直没有删去,师兄的鼓励让我在很长时间里对自己很满意(我经常对自己不满意,有时相当的不满意)。

     我的师兄是武汉同济医学院病理教研室的敖启林,一个狂热的喜欢病理诊断,天生做病理诊断的人。他2003年开始学病理,2005年就达到了疑难病例会诊的水平,他多次受到国外邀请做访问学者,但为了自己喜欢的病理诊断,他宁愿呆在国内天天看切片,不愿意去国外做实验,从而拿个博士后回来评职称。

     对病理的热爱,他只有一种感情:真诚、单纯、不为名利。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