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粪便的生成和排泄器
粪便的生成和排泄器
(消化系统器官6大肠)
大肠是粗大的肠管,长约一米半,宽约7厘米。上接小肠,下通体外。分为5部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它正面观呈门框形,把大部分小肠框在里面。
食糜在小肠约5小时的滞留,基本完成营养的消化吸收。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吸收溶入水的矿物质,使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大便可以在体内滞留10小时至数天时间而排出体外。大肠是粪便生成排泄器。通俗讲:睡得好、吃得香、拉得爽是健康的三大标准。
盲肠:是大肠的门卫,大肠的门称为回盲瓣。它可阻止小肠内容物流入大肠,也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到小肠。盲肠呈囊袋状,约6厘米大小,在它后内侧面连着一条阑尾。
阑尾:为一条长约6厘米,直径约0.5厘米的蚯蚓状肠管,它的盲端可游离于回肠和盲肠的前后左右多方向。当阑尾发炎时,体表在脐部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1/3处,称麦氏点,此点可有压痛等体征。过去认为阑尾无任何功能,现在认为与淋巴免疫系统有关。
结肠:分为四部分:升结肠,长约15厘米、横结肠,长约50厘米、降结肠,长约20厘米、乙状结肠,长约40厘米。外观有三大特征:可见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
结肠通过三大运动来完成它的功能:分节运动,是一系列有规则的环形收缩,搅拌固化粪便,每天约有一升半的水被重吸收。蠕动收缩,推动粪便至乙状结肠这个贮藏室。集团运动,一种强烈的蠕动冲击波,推动粪便向前,每天约2或3次,可引起急忙便意。排便反射可使膈肌和腹肌主动收缩来协助排便,会产生一时的腹痛感。意识可以或只能控制暂时不排便。有人通过意识的培养,养成每天大便的习惯。也有人因为忙,经常抑制排便反射,使粪便在肠中停留过久,水分吸干变硬而引起便秘。食用粗纤维能达到通便效果。有人常把菜叶渣吐了,认为消化不了而不敢吃下,结果只能加重便秘。
结肠内有上亿细菌可帮助产生维生素K及B族维生素。细菌利用未消化的纤维,在发酵中能产生了氢、二氧化碳、硫化氢和甲烷等,这就是屁的来源。它们属于大肠内无害而有益的细菌。如临床上滥用抗菌素,会引起肠内菌落失常,导致肠炎而腹泻。
直肠:长约10-14厘米,直肠并非笔直,它有两个弯曲(骶曲和会阴曲)。下部还有一个显著膨大处,称壶腹,壶腹内有2-3个横襞,有支撑大便作用。通常是无粪便的空虚肠腔。
肛管:长约4厘米,粘膜形成6-10条纵行皱襞。周围有肛门内括约肌(平滑肌协助排便)、肛门外括约肌(骨骼肌控制排便)和肛提肌包绕。这个强大的肌环,控制着排便。
齿状线是粘膜与皮肤的分界线,上方由内脏神经分布,下方为躯体神经分布。粘膜与皮肤下层有密集的静脉丛,如淤血扩张则形成痔疮(在齿状线以上者称为内痔,以下者称为外痔)。当肛门裂口开放时,直径可达2-4厘米。肛门口的皮肤处有黑色素沉着和丰富的大汗腺(肛门腺)和皮脂腺。临床肛门指诊时,可触及男性的前列腺和精囊腺,或女性的子宫和阴道等。肛交是把肛门作为性器官,尤其同性恋者,性取向可能与先天性基因有关。
组织及细胞:大肠的四层组织结构特点。
一、粘膜层:粘膜的表面光滑无肠绒毛。肠管无环形皱襞,但有半月形皱襞。
上皮:是单层柱状上皮,其中有吸收细胞、大量杯状细胞、少量内分泌细胞和干细胞。大肠腺分泌粘液,有润滑和保护粘膜作用。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多为孤立淋巴小结。粘膜肌层:由薄薄两层之平滑肌构成。
二、粘膜下层:在结缔组织中有血管和淋巴管,可见成群的脂肪组织。
三、肌层:由内环行、外纵行的平滑肌组成。肌肉的增厚形成结肠带和结肠袋。局部肌肉的运动,服从系统的功能,方能形成结肠带和袋的形态。与吸收水分和大便生成有关。
四、外膜:在升结肠和降结肠后壁为纤维膜,与腹后壁相帖,起到固定结肠作用。其余结肠均为浆膜。直肠下方是纤维膜。
食物从口腔进入,变成半固体的粪便到肛门排出,完成了一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粪便中带有大量细菌高达1/3的重量,所以提倡便后洗手。

我要评论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