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胃血管球瘤
今天下午参加市读片会遇到一例胃血管球瘤,大多数单位诊断:神经内分泌癌,现总结一下与大家分享;
血管球瘤常见于四肢皮肤、皮下,发生于胃部的血管球瘤少见。胃血管球瘤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常易误诊。
胃血管球瘤一般位于胃壁肌层,由于没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疼痛不明显,多数患者无症状,偶尔发现,部分出现上腹隐痛,伴消化道出血。据Miettinen M等报道,胃血管球瘤多见于女性。
1: 影像学检查
胃血管球瘤在CT检查中,平扫表现为边缘光滑的肿块影,呈均匀一致的低密度改变,均匀性强化是胃血管球瘤的特征,但并不具特异性,平滑肌瘤、血管瘤及神经性肿瘤等其他间叶性肿瘤也有相似表现[8]。超声检查较清楚地显示胃窦壁占位性病变的大小、边界及周边情况,胃血管球瘤常显示为局限性低回声结节。在本例及相关文献资料中,胃血管球瘤术前多诊断为平滑肌瘤或间质瘤。由于间叶来源的胃肿瘤大多位于黏膜下,共性多于特异性是临床造成误诊的原因。由于胃血管球瘤的CT或超声检查只能做定性诊断,极难做出明确诊断,确诊需病理活检。
2: 内窥镜检查
胃镜检查多示球形黏膜隆起,边缘光滑,由于肿物位于胃窦黏膜下层,甚至肌层,如果病灶向腔外生长,胃镜检查很难发现。本例及查阅的文献资料均未有术前病理活检确诊的报道,术前病理活检不易确诊,这与胃镜活检组织少,常不能钳取到固有肌层的病灶组织有关。
3:病理特点
大体观察,胃血管球瘤的肿物一般位于胃窦部前壁,于黏膜下层或固有肌层内,向腔内黏膜面或浆膜面呈球形或结节状突起,直径通常为2~3cm,但据高峰等]报道1例巨大血管球瘤,大小为10.0cm×7.0cm,多数切面边界清楚,有包膜,表面光滑,亦有形成溃疡,我们考虑为合并溃疡病,而非胃血管球瘤造成。
光镜下瘤内可见大小不等的丰富血管,其周围有单层或多层排列的血管球细胞围绕,血管球细胞大小较一致,颇具特征性,呈圆形或立方形,胞浆淡染或透亮,核稍大,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若以苯胺蓝和PAS染色,细胞特征更明显,间质呈小鸡爪样分布于细胞之间,有的血管少,主要为成片的血管球细胞,间质中有少许纤维组织;有的区域可见等量的平滑肌细胞及球瘤细胞向平滑肌移行过渡,有的肿瘤间质黏液变性。根据镜下组织形态,施作霖等分为三型:实性型、血管瘤型、黏液型血管瘤。本例由小血管和周围的肿瘤血管球细胞组成,为实性型血管球瘤。特殊染色可见丰富的无髓神经纤维,血管球细胞可被网织纤维包绕。免疫组化:vimetin、SMA、actin阳性,desmin、S-100、CD117均阴性。
4: 鉴别诊断
(1) 类癌
胃各部位均可发生类癌,多位于黏膜内或黏膜下层,细胞近似圆形,大小较一致,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呈缎带状、细乳头状、腺样或菊形团样排列,部分有血窦样血管形成,因此,类癌组织结构与血管球瘤较易混淆,类癌为神经内分泌标记,通过免疫组化两者容易鉴别,类癌的嗜铬粒蛋白A(chromogranin A)、NSE、突触囊泡蛋白(synaptophysin)均阳性,而血管球瘤均不表达。
(2) 血管外皮细胞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主要位于肠系膜和腹膜后,肿瘤中血管丰富,血管分支呈特征性树枝状或鹿角状,膜外为密集的瘤细胞,细胞界限不清,排列不规则,而血管球瘤细胞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一致,呈条索或团块状围绕血管,呈同心状排列。免疫组化示血管外皮瘤CD99、CD34阳性,SMA多数不表达或弱表达。
(3) 副节瘤
该瘤与交感神经有关,多数位于腹膜后,瘤细胞呈实性团或索状排列,间质也富含血窦,结构与实体型血管球瘤相类似。两者鉴别点为:血管球瘤细胞形态规则,胞核圆而规则,网纤维染色显示瘤细胞间网状纤维较丰富。副节瘤细胞免疫组化显示神经内分泌特征,NSE、S-100、CgA、Syn阳性。
(4) 胃间质瘤
本瘤最常见于胃,临床及影像诊断医师通常把胃血管球瘤误诊为间质瘤,而二者镜下较易鉴别,主要是上皮样间质瘤与血管球瘤的鉴别,前者细胞较大,为圆形及多边形,部分胞浆空泡,呈印戒细胞样,不围绕血管生长,缺乏血管球瘤扩张的血管腔隙。而间质瘤应与平滑肌瘤鉴别,免疫组化CD117阳性,说明是胃肠间质肿瘤,而不是平滑肌瘤。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