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性病变(6)——窦区模式

2019-11-14 10:44 阅读(1436) 评论(0) 分类:专业

二、窦血管形成(VTS):这是一种不太常见的血管增生性病变,没有明显临床表现,多为其他原因淋巴结切除而偶然发现的病变。可见于任何年龄段。

重点说说组织学特点:病变常常位于被膜下窦,可见薄壁血管明显扩张,内衬扁平内皮细胞;少见情况也可出现在淋巴结中部的淋巴窦区,只不过发生于中部病变相较于被膜下窦者细胞成分明显增生;当然也可形成分支状血管腔。另外有两个组织学亚型:一种是内皮细胞增生,明显肥胖,而血管腔变窄,形成实性形态;第二种是管腔明显扩张彼此吻合,而内皮细胞则非常扁平,形成丛状形态。过度增生的VTS还可形成梭形细胞结节。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性病变(6)——窦区模式

至于VTS的发病机理可能与血管、淋巴管阻塞有关。主要需与卡波西肉瘤(KS)、血管瘤、分支杆菌相关血管瘤病(BA)等相关。早期KS可累犯淋巴结被膜下窦形成缝隙状血管间隙,和VTS不同的是常见被膜受侵,而VTS被膜是完好的。KS中硬化少见,可见梭形细胞条索。BA可形成结节,其内可见颗粒性嗜酸性物质及中性粒细胞碎屑,而这些都不见于VTS。血管瘤可形成结节但血管腔完好。

回想一下日常的外检工作,好像也见过VTS形态的淋巴结病变,但从未意识到可以称为明确的疾病,都是诊断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了事。汗颜ing!要不咋说开卷有益呢。。。

三、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该病在前面刘芳教授曾经详细讲解过,这里再简述一下。HLH是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异常活化为主要特点的免疫调节失衡,可以导致患者快速死亡。组织学显示组织细胞浸润并可见明显胞浆内吞噬红细胞现象。临床上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前者常伴有不同的分子遗传学异常,而后者则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免疫抑制、恶性肿瘤,罕见情况代谢性疾病也可引起HLH,当然其中预后最差的要属恶性肿瘤伴发HLH,特别是NK/T细胞淋巴瘤,皮肤原发gamma/delta T细胞淋巴瘤等。

通常是骨髓活检有助于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及检查检测结果可以明确诊断,这样一般不需要淋巴结和组织活检,因为淋巴结常表现为淋巴窦内良性组织细胞增生,可见吞噬红细胞现象,当然也可见其他炎细胞被吞噬,而这种形态学其实在骨髓涂片中最为明显。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性病变(6)——窦区模式

特别要强调的是即便是淋巴瘤相关HLH,淋巴结也可表现为阴性,就是说从病理角度看上去并没有那么凶险,但临床表现不容乐观,所以我一般看到红细胞吞噬现象都会问问临床表现,以免误导临床。

鉴别诊断主要是Rosai-Dorfman病和LCH,这里不再赘述。



来源: 轻松诊断086 

组织细胞起源疾病(17)——肿瘤性病变(IDCS)

 

我要评论

loading...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