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鳞状分化的证据

2020-08-04 19:54  阅读(1044)  评论(0)  分类:专业

    诊断鳞状细胞癌(鳞癌),最重要的证据是看到鳞状分化的表现。

 鳞状上皮在垂直切面上分为3~5层。最下层为基底细胞,呈矮柱状,单层,是具有分化增殖能力的干细胞,其胞质内含有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和散在或束状的角蛋白丝。基底细胞之间有桥粒互相连接,形成基底层。基底细胞增生向上移动,形成数层多边形细胞,称为棘细胞,其体积较大,细胞间有细胞间桥互相连接。棘细胞内含有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合成很多角蛋白,可发生角化,因而又称为角质形成细胞,电镜下还可见明暗相间的板层颗粒。棘细胞继续向上移动,逐渐变成扁平细胞。在皮肤,棘细胞层之上有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颗粒层细胞的核和细胞器已退化,形成嗜碱性颗粒。透明层细胞扁平,呈强嗜酸性,界限不清,细胞核和细胞器已消失。大部分皮肤没有透明层。最表面为角化层,角质细胞扁平,胞质呈嗜酸性,胞核消失。在角质形成细胞之间散在少数黑色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统称为非角质形成细胞。消化、呼吸和生殖道黏膜鳞状上皮不发生角化,也没有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细胞。

 鳞状分化的证据包括层次结构、角化现象、细胞连接、角蛋白等。在病理状态下,可发生一些异常表现,简述如下。

 1.过度角化  正常的角化是渐进性的,有层次感。癌变后常见过度角化,即角质层明显增厚,细胞扁平,层次增多,嗜酸性增强,甚至随着鳞状上皮的乳头状增生,形成山峰状突起于皮肤表面(皮角)

 2.不全角化  即角化不完全,虽然角化细胞层次增多,但扁平的角化细胞中仍可见固缩的细胞核。

 3.角化珠  当癌细胞呈浸润性或內翻性生长时,在纤维间质内形成癌巢。其外层相当于基底层,可见基底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向内分化为多层棘细胞,中心为多层角化细胞,形成同心圆样结构,称为角化珠或癌珠,其中的角化物可为过度角化或不全角化。

 4.骤然角化  鳞状上皮的角化通常是渐进性的,在鳞癌中有时可见棘细胞中突然出现一两个角化细胞,胞质显著红染,称为骤然角化,也称单细胞角化,尽管少见,但也是鳞状分化的证据。

     5.细胞间桥  是棘细胞的显著标志。棘细胞呈多边形,细胞之间有微小间隙,间隙内有平行排列的微细红丝相连,光源加绿色滤光片则更加清晰。

 6.栅栏状结构  鳞癌的癌巢周边部常见一层深染的小细胞围绕栅栏状结构,在基底细胞癌尤为典型。由外向内依次看到基底细胞、棘细胞和角化细胞,正好重现了鳞状分化的过程。

 7.癌症发生于鳞状上皮覆盖或易于鳞化的区域,也是一个诊断线索,最好能看到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与癌变的过渡性/移行性表现,是原发性鳞癌的可靠证据。

 如果考虑为鳞癌而缺乏上述证据,特别对未分化癌,可采用免疫组化和/或电镜检查辅助诊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