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关于病因诊断的一次对话(2)

2020-07-05 20:25  阅读(408)  评论(1)  分类:专业

关于病理学与微生物学的交流,我们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可喜的是,检验科(主要是指微生物检验)一些同仁已经注意和病理科交流,这是对我们的促进和帮助。他们发现所在医院的病理科的医生的眼中真菌只有念珠菌,隐球菌,曲霉,毛霉。而且,病理报出的毛霉也未必是对的,更多的可能还是曲霉。这两种霉菌有时难以分辨。他们有时候对病理报告的真菌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未尝不是件好事。常见的都有可能不对。如幽门螺杆菌都有可能是假阳性。特别怀疑病理(报告)的一些少见病原菌的正确性。这种怀疑的态度可以提醒我们认真审视我们对于病原体的诊断是否正确。我感觉,就目前病理科的水平,能分出这几种的已经不错了,再往下就分不出来了。比如,念珠菌、曲霉等都还有很多类型。这也是病理的局限性,而真菌培养和基因分析可以进一步分类。我主张,病理医师和微生物医师要多交流,互相学习。可以避免一些低级错误。检验科分了好多亚专科,病理医师还没有感染病理学亚专科,病理科也没有那么多技术手段和设备。

 对话中我还了解到,有些检验科同仁对病理还是很有兴趣的,有的人也会看病理切片;有时他们培养到一些少见的菌,都会去要病理片,主要是白片,他们自己来染。我认为这是个好办法,有些病理科特染开展的不多,常常是染不好也看不好。病理与检验结合很有必要。这样可以相辅相成,相益得彰。

 在美国要求对感染标本同时送病理和微生物检查,互相参照,这样病因诊断就可靠也准确得多。而且病理组织学和微生物学都属于临床病理学一个部门。国内是分开的,所以也不够协调。按照循证医学的观点,多寻找一些证据是必要的。证据越多越可靠。所以在进行病因诊断时,最好查一下这个病人有没有相应的微生物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以便互相印证。

经常对话的一位微生物学专家举出一个暗色真菌感染的实例,从组织培养、病理切片,菌株测序,完整地进行一整套检查。其中包括在病变组织中发现病原体,他认为,病理找到了,那就确认一定有意义了。这与我一直提倡的病灶原位检测病原体的观念是一致的。我认为,病理切片上看到了,还必须能认识。由于制片和切面、染色等因素,和微生物学所见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辨别和确认。检验科同仁认为,寻找病原体,有目的性的去找会更好找。此话不错。在病理科,我们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按临床提示去寻找病原体,二是发现有病原体线索再去辨认和鉴定何种病原体。这时往往需要借助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甚至电镜和分子等技术,协助诊断。提供正确的病因诊断,应该是我们病理医师的努力方向。

(:划线处为微信中的对话内容)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