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再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外病变

2020-04-09 22:21  阅读(475)  评论(0)  分类:专业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经相关病毒分型检测,确认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2020年1月12日,WHO临时将其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后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冠状病毒研究小组将其正式命名为“SARS-CoV-2”。2月7日我国卫健委将该病毒所致肺炎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简称新冠肺炎。2月11日WHO将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疾病正式命名为“COVID- 19”,即2019年冠状病毒疾病,其含义已超出肺炎的范围,也可能更符合SARS-CoV-2感染的实际情况,因为实际上该病毒所致病变并不限于肺部。

笔者曾在《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尸检研究的若干建议--兼议肺外器官的病变》(2020,2,19)中,参照SARS和MERS的尸检结果,推测COVID-19可能发生的肺外病变,建议尸检者加以关注。据目前国内30余例COVID-19尸检的初步报告证实,本病主要累及肺部(参见《再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理变化》,2020,3,27),但肺外也确实有类型和程度不等的病变。

 首先受到关注的是淋巴造血组织的病变。在COVID-19尸检中发现,死者脾脏体积可缩小,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脾窦充血,灶性出血坏死,脾脏内巨噬细胞增生并可见吞噬现象。淋巴结可无明显改变,亦可见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或见组织细胞坏死等表现。免疫组化显示脾脏和淋巴结内CD4+和CD8+T细胞均减少,提示细胞免疫功能损伤,其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这些表现与SARS所见相似。

 病毒血症时其他器官也有不同程度的病变,目前已发现:①肝脏体积增大,暗红色。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窦充血,局灶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浸润,汇管区轻度炎症反应,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或见微血栓形成。②心肌细胞可见变性、坏死,间质少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或)中性粒细胞浸润,亦可见部分血管内皮细胞脱落,内膜炎和血栓形成。③肾小球球囊腔内可见蛋白性渗出物,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肾小管内可有透明管型形成,间质充血,有时可见微血栓和灶性纤维化。④其他组织内亦可见程度不等的病变,如脑组织充血水肿、神经细胞变性,肾上腺灶性坏死,食管、胃肠道黏膜上皮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脱落。这些病变大致符合病毒感染所致的间质性炎症,也可能为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反应。在病灶中原位检测到病毒包涵体、核酸或抗原成分是病毒致病的最直接、可靠的证据。对SARS-CoV-2在肺外的靶细胞至今仍无定论,有待在尸检材料中进行验证。

 COVID-19有无合并或继发的其他感染等,如在SARS尸检中见到的细菌性肺炎、肺曲霉或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尚有待尸检资料的进一步发现。另外,有些病变也可能为基础疾病所致,如肺间质纤维化、心肌梗死、肾小球病变等,需要注意甄别,不能把所有病变一概归咎于SARS-CoV-2感染。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