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试析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病理变化

2020-02-03 17:16  阅读(10183)  评论(1)  分类:专业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性肺炎自发现至今一个多月来,迅速播散到全国各地,并传播到国外,成为世界关注的严重公共卫生事件,也牵动14亿中国人的心。作为一个老年人,宅在家里,也十分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防控进展,同时对该疾病的研究动态也特别关注。笔者欣喜地看到,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病毒学、影像学方面,都有不少佳作问世(姑且不论学界对其中某些论文尚有非议),而病理学方面至今仍无声息。不是病理人懒惰,实在是因为没有标本可以研究。虽然已有300余例患者死亡,但似乎没有一例做了尸检。活检标本即使有,可能也是微乎其微。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有什么病理变化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影像学表现推测大体表现。据中华传染病放射学专委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诊断指南(2020第一版)》,常见CT表现如下: “单发或双肺多发斑片状或节段性磨玻璃样病变(ground glass opacity,GGO,其内肺纹理可见,呈网格状(铺路石征);伴随血管增粗;早期病灶位于肺野外带,以肺野背侧、肺底胸膜下分布为主;随着病情进展,病灶范围扩大,呈‘反蝶翼’状分布;病灶内密度增高或不均匀,出现实变,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出现纤维条索;可以同时合并小叶间隔增厚;叶间胸膜增厚;极少数伴胸腔积液,合并淋巴结肿大;恢复期小片状GGO可完全吸收,较大片状阴影向纤维化演变。”病变表现分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和吸收期,更详细的描述参见上述指南。

 笔者曾经和上述指南的主持人李宏军教授合作进行过艾滋病影像病理对照研究,对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有较深入的探讨。根据上述影像学描述,结合SARS肺炎的病理资料,笔者推测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大体表现应为急性渗出性肺炎。由于充血、出血和炎症改变,双肺可明显肿胀,紫红色;切面可见肺组织呈斑块状实变或大片实变,可有暗红色液体流出,血管可较明显,胸膜可较粗糙。病变部位和范围已如上述,并可动态观察,这是影像学的优势,不再赘述。

    参照SARS和MERS肺炎的病理表现推测,镜下可见局限性或弥漫性急性肺泡炎和间质炎。早期肺泡壁血管扩张、充血,间质内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可见液体渗出,肺泡上皮细胞增生、肿胀或变性、坏死以致脱落,单核细胞或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渗出,或可有纤维素渗出,严重者发展为肺实变。有时可见肺泡腔内透明膜形成。肺泡上皮细胞胞质或核内病毒包涵体形成,提示病毒感染。间质小血管内可能有微血栓形成。病变进展到后期,肺泡内容物可能被液化吸收或咳出而消失,也可能被机化,伴有肺间质纤维化,肺膜纤维性增生,或造成肺泡纤维性闭塞。是否确实如此,期待有组织学检查证实。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