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话说“上皮来源的惰性病变”
恶性肿瘤,临床按其进展情况,分为惰性和侵袭性两大类。这个概念可能最先用于淋巴瘤。1982年的淋巴瘤工作分类中首次提出惰性淋巴瘤的概念。惰性淋巴瘤是一组临床进展相对缓慢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001年WHO关于淋巴瘤的分类中,符合惰性淋巴瘤概念的类型有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滤泡性淋巴瘤(FL),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惰性淋巴瘤有时可演变成为侵袭性淋巴瘤。
在上皮性恶性肿瘤(癌)中,也有一些进展缓慢、甚至不引起临床症状、不影响生存的类型。许多在乳房、前列腺、甲状腺和肺部等组织筛查中发现的早期癌,完全没有临床表现,随访多年亦无进展。医学解剖中也发现,在许多老年男性尸体中,约70%的死者患有前列腺癌。他们并非因前列腺癌而死亡,生前并不知患有前列腺癌。类似的情况也见于甲状腺癌,有人对由外科手术切下来的甲状腺做了仔细的病理切片研究,结果发现其中约1/3患有微小的甲状腺癌,这些癌结节甚至直径只有1~2毫米,切片做得越细密,发现得越多,笔者也有类似经验。许多甲状腺癌手术切除后都能长期生存甚至被治愈,并不影响生命。这就令人想到,这些微小的癌肿也许并不需要把它查出来切掉,更不需要辅以化疗、放疗,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更有人认为,对于这种癌症的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完全没有必要。近年一些美国学者提出一个新概念,叫做“上皮来源的惰性病变”(indolent lesions of epithelial origin),indolent意为惰性很大、发展缓慢的病变,而不应称为癌症。他们还创造了偶发瘤(incidentaloma)的概念,专指运用高敏度筛查技术偶尔发现的这类肿瘤,通常并不威胁生命。他们认为需要重新定义癌症。
确实,随着高度灵敏的检测设备的推广和健康检查的普及,在体检中偶然发现的乳腺、甲状腺、前列腺、肺部、肝脏等器官的微小结节越来越多,其中确有一些偶发瘤或微小癌,患者并无任何症状,长期随访和观察也无明显进展。但这些小结节或占位性病变却给患者带来不小的思想负担,患者主动要求手术切除,或被临床考虑为癌症而进行了过度的诊断和治疗,而不是随访观察。
从这些角度来看,将某些经大量随访证实的惰性肿瘤,在诊断名称上删去“癌”字,改称“上皮来源的惰性病变”,或其他更具体的名称,如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取代“原位癌”或“导管内癌”,用“具有乳头状核特征的非浸润性滤泡性甲状腺肿瘤”取代“非浸润性包裹性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用 “潜在低度恶性的尿路上皮乳头状肿瘤”取代“Ⅰ级尿路上皮乳头状癌”等,以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确有必要。
然而,医学界对此尚有不同看法,反对者担心会不会延误治疗,导致不良后果。争论还在继续,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