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巨细胞病毒性胃炎的启示

2019-01-05 23:16  阅读(1092)  评论(3)  分类:专业

      新年伊始,就看到华夏病理学网推出强子编译的一篇文章: 极易误诊为恶性肿瘤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胃炎一例。该文介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专家熊鑫、邹泓等在《Human Pathology》杂志报道的一例临床考虑为恶性病变、经两次活检后病理证实为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性胃炎的病例。此文除详细的文字描述外,还有典型的病理、影像及内镜图像;病理图片中既有常规HE染色,也有免疫组化标记;病理及影像、内镜资料中既有初次检查所见,也有治疗后表现。其病例之特征,资料之完整,诊断之可靠,堪称完美,难怪能被《Human Pathology》刊用。

   虽然我对巨细胞病毒感染并不陌生,并且发表过关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论文,但在阅读此文后还有一些感想和启发,在感染病理学群里发表了几点意见,这里再发挥一下,与大家分享。

   首先,对于炎症性疾病,不要满足于炎症类型的诊断,而要进一步拓展思路,根据病变线索,寻找炎症的原因。比如胃肠道炎症,也可以有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特别是在有免疫损伤或免疫缺陷的背景下,要考虑到巨细胞病毒等机会性感染。而炎细胞背景下出现巨细胞,特别是巨细胞内出现核内包涵体,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重要线索。

   其次,要熟悉一些病原体及其所致细胞病变的形态特征,如巨细胞病毒,可使受累细胞肿大,出现典型的核内包涵体,包涵体周围有空晕,胞质内也可见包涵体形成,但不如核内包涵体鲜明、醒目和典型。但是,单纯疱疹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等也可有包涵体形成,形态上有些差异,需要鉴别。

   第三,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技术可以帮助确认和鉴别病原体,应当尽量应用,既可以提高识别病原体的效率,也可以确认病原体的类型。病毒包涵体很少或不典型时,不容易被发现。做了特染、免疫组化或原位杂交后,可能就一目了然。这样既可确诊病因,又能积累资料,还可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这个病例中虽可见不少巨细胞,但病毒包涵体很少,而免疫组化标记却很鲜明。

   第四,工作要细致,多次活检者要复习以往的切片,温故即可知新,也可纠偏。还要结合临床,包括细询病史,参考影像,查看内镜图像等,这一例研究工作就很细致而全面,值得借鉴。

   最后,典型的个案也可以发表在外文杂志,甚至SCI收录的期刊。我在英文期刊中已看到不少个案报道,但国内作者的报道不多。只要你的病例有特色,工作细致,资料完整,也是有希望发表的。其实我国也有不少类似的病例,包括胃肠道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病例,经过许多工作确诊的特殊或典型病例,不报道出来岂不可惜?在国内刊物报道也好啊。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