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液体活检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关于液体活检,笔者在前面两篇文章中,曾将其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概念。所谓狭义的液体活检,主要是指对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循环肿瘤细胞凋亡后释放入血液中的DNA(ctDNA)或外泌体等物质的检测,主要用于肿瘤的诊断和监测,为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而广义的液体活检,笔者以为,可包括胸水、腹水,有时还有脑脊液、唾液、尿液等的脱落细胞学检查、病原体及其成分和产物的检查等。有时,我们还会把离心沉淀的胸水或腹水细胞沉渣包埋起来,制成蜡块,切片染色,或加做免疫组化,使病理诊断更加精准。这些项目不仅可以用于肿瘤的诊断,也可以用于感染性疾病。在病理科和检验科,多年来一直在做,可能检验科做的更多一些。从这个角度来看,液体活检并非什么新生事物,只不过换个标签,更新一些技术设备和试剂,就能受到追捧,收到效益。正如MDT(多学科讨论)原本是临床病理讨论(CPC)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来是我国许多大医院的光荣传统,早在上个世纪就蔚然成风,现在弄得像个舶来品,又开始热火起来。
在感染性疾病领域,采取患者的血液、胸腹腔积液或脑脊液,进行抗原抗体检测,近年在检验科发展很快,并已成为临床病理学(在我国属于检验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体液(主要是血液)中病原体核酸成分、代谢产物等的检测也已逐渐展开,正如检测癌细胞的DNA或外泌体一样,成为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
对体液中的病原体进行直接涂片染色镜检也是病理科和检验科经常开展的项目。比如对丝虫、疟原虫等寄生虫的血液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病原体的形态,确定病因诊断。在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胸水或腹水、尿液、脓液中也常有发现病原体的报道,如某些真菌、原虫、线虫等,可以通过沉淀、涂片、染色等技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病原体,做出准确的诊断。根据病原体所致的细胞病变,或者诱发的炎性渗出物,也可以获得病因诊断的线索。
对病原体检测,也常利用血液或其他体液(脑脊液、尿液、脓液、胸腹水等)进行分离培养或动物接种,以发现细菌、真菌或病毒等微生物。当然,这是检验科的强项。似乎凡是利用血液所进行的的检查都是检验科的本分,广义的说,这也是临床病理科(在西方国家包括检验科、病理学等部门)的分内之事。
近年液基细胞学已渐普及。在妇科液基细胞学检查的内容中,TBS系统要求观察HPV、HSV、阴道滴虫、假丝酵母菌(念珠菌)、乳酸杆菌等病原体或其所致细胞病变。非妇科液基细胞学包括胸腹水、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尿液等检查,在病理科也逐渐普及。仔细观察也可能发现一些病原体,当然这也需要经验和耐心。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