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缅怀刘彤华院士

2018-07-10 17:44  阅读(616)  评论(3)  分类:专业

      近日惊闻刘彤华院士病逝,心中十分悲痛。谨以此文,寄托哀思,兼表敬意。

      在中国病理界享有盛誉的“三华”,也就是李维华、杨光华和刘彤华三位教授,已经先后离开我们,这是我们病理界的巨大损失。笔者曾经在华西医科大学进修,师从杨光华等教授,在那里打下坚实的病理教学与诊断基础;笔者也从与李维华教授有过一些交往,尤其难忘的是他对拙作《艾滋病临床病理学》的审改和批注,促进了我对感染病理学学术和诊断的探讨(参见《缅怀李维华教授》,2014,2,11)。我和刘彤华院士接触不多,主要是在几次全国病理学术会议上的邂逅,在聆听过她精彩的讲课之后,也趁机向她请教过几个问题。她的渊博学识和平易风格,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病理三华在学术上都有很多建树和高深造诣,在诊断病理学上更是高屋建瓴。他们的专著《中华外科病理学》(杨光华武忠弼主编)、《诊断病理学》(李维华、刘彤华主编第一版,以后由刘彤华主编),更是我们病理诊断医师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所以,我认为,他们不仅是病理诊断学家,也是病理教育学家。

      刘彤华院士是一位幸运的病理学家,她幸运地得到病理界前辈胡正祥教授的亲自指导,胡教授的渊博学识、敬业精神、教学方法及示范作用,深深教育和影响了刘彤华的成长。同样,能够在刘彤华教授下学习成长,也是幸运的。她的许多学生都有亲身体会。近来的回忆文章充分证明,一个好的导师对于晚辈的成长甚至命运,会有决定性的影响。

      刘彤华院士是一位勤奋的病理学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奋力支撑起协和病理科。为了完成当时的病理工作,她甚至从技术工作做起;为了做好病理诊断,她夜以继日,白天读片,夜晚读书,几十年如一日。直到晚年,她仍然坚守在病理诊断第一线,解决疑难病例,指导年轻医生,率先垂范,鞠躬尽瘁。 

      刘彤华院士是一位敬业的病理学家。她对自己从事的病理事业,有很多建树。从胰腺癌的研究,到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的开拓,她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她同时也潜心钻研病理诊断,并与临床密切结合,开拓了妇科病理、外科病理的诊断与研究。她在几十年的病理职业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断经验,并总结经验,著书立说,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知识财富。

      刘彤华院士是一位成功的病理学家。在学术上,她的成就达到中国学术界的顶峰,曾经是病理界十几年间唯一的院士。在诊断上,她不但成功诊断了协和几十万例病理标本,还为外地(外院)解决了众多疑难病例,建立了自己的诊断风格。在教学上,她培养了一批批年轻医生,指导了一代代硕士博士,使病理队伍不断壮大,后继有人。她主编的《诊断病理学》已经出版第3版,成为病理诊断的经典。人生有如此成就和奉献,她的辛勤付出可以想见。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