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消化系统的息肉状病变
息肉状病变可发生在许多有腔隙有黏膜的器官。消化系统的息肉状病变可能在日常外检中最为常见。胃黏膜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炎性纤维性息肉、幼年性息肉、黑斑息肉综合症之息肉(P-J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等。小肠黏膜亦可发生腺瘤性息肉、炎性纤维性息肉、P-J息肉等。结肠直肠的息肉较多见也较多类型,非肿瘤性者包括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潴留性息肉)、炎性息肉、淋巴细胞性息肉、息肉综合症等。肿瘤性息肉则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胆囊也常有胆固醇息肉、腺瘤性息肉形成。
用发展的眼光纵观息肉状病变,大致可以看到如下演进过程,大致呈线性关系。感染或其他致炎因子持续刺激局部黏膜增生,伴多少不等的炎细胞浸润,或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引起炎性息肉;非致炎因子则引起不伴炎症的单纯息肉状增生。这些可以视为息肉的早期形态。在息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可形成各种特殊形态,通常按照息肉成分和形态命名。毛细血管丰富者可似肉芽组织或血管瘤,称为血管扩张性、血管型或肉芽型息肉;腺体增生明显且有特殊形态的者,有增生性息肉(锯齿状结构)、胃底腺息肉(腺体增生伴扩张)、潴留性息肉(腺体扩张有黏液蓄积)、胆固醇性息肉(间质有显著泡沫细胞)、炎性纤维性息肉(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明显)、淋巴细胞性息肉(间质显著淋巴细胞增生)等。病程久长者,息肉间质纤维组织增多,炎细胞减少,腺体萎缩,形成纤维性息肉或纤维上皮性息肉。
黏膜腺体增生如果出现异型性,则进展为息肉状腺瘤。腺瘤也可有不同的形态和命名。如管状腺瘤以腺管状结构为主,绒毛状腺瘤以腺体细长呈绒毛状为特征,两者并存者称为绒毛状管状腺瘤。结肠锯齿状腺瘤的腺体增生形成锯齿状表现,与增生性息肉有一定联系。显著异型者可发展为腺癌,有时和高分化腺癌难以鉴别。
有些息肉和遗传因素有关,如黑斑息肉综合症之息肉(P-J息肉)、结肠息肉病等。
其他部位的息肉样病变也有类似的情况。呼吸道如鼻腔和鼻窦、后鼻孔的息肉,是上呼吸道最常见的病变,一般为炎症性,可单发或多发,分为炎性息肉、血管扩张性息肉、囊性纤维性息肉、间质非典型性息肉等,各有其形态特点,以炎性息肉最为多见。声带息肉也颇常见。生殖道中子宫颈息肉是宫颈最常见的病变,为突出于宫颈表面的带蒂肿物,组织学上分为炎症型、腺体增生型、纤维型、血管型、混合增生型、假蜕膜型及假肉瘤型等。子宫内膜也可以发生多种息肉样病变。以上息肉也大致体现出上述演进过程。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