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猫抓病的病理诊断依据

2017-09-07 16:22  阅读(2149)  评论(2)  分类:专业

   猫抓病(cat-scratch diaease)的病原体是汉赛巴通体(B. henselae),目前发现克氏巴通体和五日热巴通体也可引起猫抓病。在猫抓咬后一周左右, 在伤口部位形成丘疹或脓庖, 随后出现局部淋巴结炎,一般为单侧,往往仅有一个淋巴结肿大。病理诊断依据或标准如下:

1.患者中75%有被猫或狗抓伤或咬伤的历史。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见多见。

2.病原体从皮肤破损处进入人体内3~10日后,感染者开始出现发热、厌食、肌痛、脾肿大等表现,常并发眼结膜炎和耳前淋巴结肿大,称为帕里诺(Parinaud)眼淋巴结综合征;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咽炎等症状。

3.皮肤病变  多见于手、足、前臂、小腿或颜面部。在被猫抓咬后局部出现一至数个红斑性丘疹,部分丘疹可转变为水疱或脓疱,偶可溃破形成小溃疡。皮肤病变为真皮炎性坏死,周围上皮样细胞与多核巨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偶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或演变成脓肿,最后结痂愈合,留下短暂的色素沉着。

4.猫抓病性淋巴结炎或称淋巴结猫抓病  区域引流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颈部和腋窝、腹股沟淋巴结,其直径为1~8cm,质地较坚实,轻微触痛。多数可自愈。病理改变可分为早、中、晚期。早期改变为非特异性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伴显著的单核细胞样B细胞增生,淋巴结结构轻微破坏。淋巴窦内可免疫母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混合存在。中期具有特征性的病变,可见星状脓肿和肉芽肿性改变。星状脓肿为圆形或星芒状、大小不等的脓肿样坏死灶,其中有中性粒细胞,稀疏的纤维素,细胞碎片,其周围有栅栏状排列的梭形细胞(有些呈上皮样)和少量的朗格罕巨细胞,形成肉芽肿。坏死灶靠近或侵入滤泡中心随着时间延长,坏死灶扩大,向淋巴结深处扩展,其中含有脓液,纤维素,细胞碎片,边缘为组织细胞。以后病灶继续扩大,互相融合,被栅栏状组织细胞包绕,破坏淋巴结结构,形成经典的星状微脓肿或肉芽肿。晚期,肉芽肿中央出现干酪样坏死和液化性坏死,25%患者的淋巴结发生化脓性改变,偶尔穿破皮肤,形成瘘管或窦道。肿大的淋巴结一般在2~4个月内消退,少数可延迟到24个月。

5.在病灶中查见汉赛巴通体  病原体细小,多形性,HE染色难以看到,但用Warthin-Starry 染色或Steiner染色,杆菌表面被黑色的反应产物包裹,使其显得较大并易于发现。杆菌表现为单个、链状或簇状,沿着血管壁分布,或在坏死区的巨噬细胞内,或与坏死区的碎片混合在一起。在炎症早期可见大量杆菌聚集在成群的单核细胞样B细胞内。形成的典型星状脓肿以后,病原体就难以检查到。

6.汉赛巴通体特异性抗体阳性,皮试阳性,汉赛巴通体培养阳性。PCR检测其核酸成分阳性。

当临床通过病史和临床表现怀疑本病时,应通过皮肤、淋巴结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支持诊断。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