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简述癌肉瘤的形成机制
对于癌肉瘤的形成机制,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观点:
1.多向分化型 肿瘤的多向分化(同一种原始细胞/干细胞向不同方向分化),如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由腺癌和平滑肌肉瘤或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等构成,有人认为这是真正的癌肉瘤,也有人认为是胚胎性起源的特殊复合型肿瘤。具有双向或多向分化的肿瘤,如滑膜肉瘤,恶性间皮瘤,某些母细胞瘤,上皮样肉瘤等,也是含有两种或多种成分的复合性肿瘤,分别有上皮和间叶分化的形态和免疫表型,也可归入广义的癌肉瘤中。当然诊断是还是使用其特定的名称。
2.化生性癌肉瘤 癌细胞可化生成为形态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如乳腺的某些癌肉瘤则可能与腺癌细胞的间充质转化(EMT)或称跨胚层化生等机制有关,形成梭形细胞和肉瘤样表现。低分化鳞癌中也常见梭形细胞成分。在化生过程中癌细胞获得间叶细胞的某些特性,如产生胶原纤维等,并同时表达上皮和间叶性标记,是为化生性癌肉瘤。
所谓肉瘤样癌实际只有一种成分,由于癌细胞间变或化生为梭形细胞且不形成癌巢,瘤细胞分布弥散呈肉瘤样,实为假肉瘤,又称梭形细胞癌。仔细检查可能发现癌细胞逐渐移行或转化为梭形肉瘤样细胞的区域,但并不表达间叶性标记(Vimentin),所以不属于癌肉瘤,应与化生性癌肉瘤鉴别。如果肉瘤成分和癌细胞并存,分别表达Vimentin和CK,则为真正的癌肉瘤。
3.良性复合性肿瘤恶变 即由上皮和间叶成分先后恶变而来,如乳腺的纤维腺瘤和叶状肿瘤,可以恶变为腺肉瘤(上皮仍为良性),偶尔恶变为癌肉瘤。畸胎瘤中上皮恶变者较多(恶性畸胎瘤),偶尔可见肉瘤成分。仔细寻找可发现肿瘤中残存的良性成分,支持这种观点。
4.癌间质恶性变 癌细胞可刺激或诱导其间质细胞或周围间叶成分发生反应性增生,甚至异型增生,演变为肉瘤,与癌混合形成癌肉瘤,文献中称为诱导性癌肉瘤,病变以癌为主。曾有报道卵巢粘液性或浆液性囊腺癌的囊壁上发生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或梭形细胞肉瘤,混合成卵巢癌肉瘤。
5.邂逅性癌肉瘤 两个原发性癌与肉瘤,发生在同一个器官或毗邻部位,生长过程中互相浸润、融合,形成一个肿块。如食管表面鳞状上皮癌变与其下方的平滑肌肉瘤相遇,形成癌肉瘤,有癌、肉瘤和两者交错混杂的三个区域。文献中还有肿瘤转移到肿瘤的报道,其中偶有肉瘤转移到癌、癌转移到肿瘤,或癌和肉瘤转移到同一器官,极为罕见。
6.上皮与间叶成分恶变 在实验研究中同一致癌物诱发出癌肉瘤者并不鲜见。人体在某种致癌物或相同致癌环境长期作用下,也可导致上皮与间质成分同时或先后发生恶变,形成癌肉瘤。
病理诊断癌肉瘤,通常要说明癌和肉瘤的成分与比例,至于发生机制的探讨未必需要写在诊断报告上。有兴趣探讨一下,可以加深对所见病例的理解。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