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关于充实病理队伍的思考

2014-11-13 22:45  阅读(633)  评论(4)  分类:专业

      科室管理,首先是人员的管理和队伍的建设。要有一支人力充沛、结构合理、分工合作、积极进取的队伍。当前最大的问题恐怕是人力不足,结构缺陷。卫生部的相关文件规定,每100张床位要配备1-2名病理医师,有教学科研任务的还可以增加;技术人员与医师的比例为1:1。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很合适的配置。据我所知,几乎没有多少医院达到起码的100床位1个病理医师。尽管我们可以藉此向医院要人,可是有的科室并不积极。理由是大家忙一点也能干完,担心僧多粥少,影响收入。这实在是短视的观念。

      现在很强调人员培训和学术交流,因为这是提高病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措施。如果科室没有足够的人力,哪里能抽出人来去培训、进修?万一有人生病都转不开,学术会议也派不出人,大家的业务水平如何提高?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抓紧自学吧!试想,如果人力不足,天天忙于看片子,写报告,甚至还会积压,需要加班加点,你还有多少时间看书学习做笔记?

如果没有时间自学,那么,科室有固定的集体读片时间和读书汇报制度吗?上级医师有时间和精力指导读片或开办讲座吗?

       如果遇到疑难病例,你有充分时间思考、读书、查阅文献、联系临床、查看临床和影像资料,或者和别人讨论吗?

      如果你还要晋升,少不了还得做点科研,写点文章,你还有这些时间吗?

      现在“发展亚专科病理来提高病理诊断水平和学术地位”已成为共识,可是如果没有充分的人力,亚专科计划能落实吗?

      笔者曾饱尝人力不足之苦,甚至忙得废寝忘食,业务上“消化不良”(很多有趣的病例来不及深入探讨研究),科研上止步不前,身体上疲劳不堪,因而深感人力配备之重要,不知您以为如何?

      据说广州金域学习外国的经验,限制医师细胞学读片的数量,目的是让医生有充分的时间读片,以保证诊断的质量,值得推广。相信大家也有这样的经验,时间紧迫、身心疲惫时,诊断的准确度就会打折扣。

      现在有人强调病理医技人员的准入制度,打算提高病理人员的准入门槛。这在当前病理缺乏吸引力,愿意入门的人员缺乏的情况下,好像有点不合时宜。重要的是先提高病理科的地位、病理人的待遇,病理学的引力,先把人招进来,再说培训、提高的事儿,可能更实际些。你以为呢?

      有位伟人说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最可宝贵的因素。民间也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好办事。现在病理队伍青黄不接,人员断层,人手不足,卫生部注册的全国病理学执业人员仅有9000余名(这是最新官方数字,而病理医师协会以前的评估是2万多人)。我国2013年有医疗机构床位618.2万张,其中医院病床457.9万张,按照卫生部上述规定,至少应配备5万多名病理医师。这里有4万多人的人才缺口,你看怎么办?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