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病理:从诊断到治疗

2012-06-07 21:52  阅读(1407)  评论(6)  分类:专业

 

 笔者上一篇文章,本意是通过3个CIN病例引申到现代医学模式,借题发挥而已。但是一些读者似乎更关注到CIN的治疗问题,由此我想到病理诊断与治疗的关系,于是再来发挥一下。

一般说来,除少数专科病理医师外,多数病理医师对于治疗都是一知半解,即知其一般治疗原则或方法,但不了解其治疗细节。例如淋巴瘤适合化疗,鼻咽癌常首选放疗,而多数肿瘤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等。具体的治疗方案本是由临床医师制定的。由于病理医师人力不足工作繁忙,受到时间经验知识等限制,对治疗不可能有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通常不在诊断报告中对治疗发表意见,这样也可以避免越俎代庖,误导临床,减少麻烦。据我所知,在多数医院,病理报告也只是诊断而已,更何况有些诊断就很伤脑筋呢。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要轻易发表意见,这也是我们为人处事的一条原则吧。

近十几年来,肿瘤的靶向治疗把病理学的重要性推向一个新台阶。例如胃肠道间质瘤、乳腺癌、肺癌、胃癌等都因为确定了治疗靶点和定向药物,并获得较好疗效。病理科因为掌握了肿瘤组织标本,并具有检测相关基因靶点的技术和设备,所以对于确定治疗靶点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受到临床和药厂的重视,这也使病理学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病理医师不仅对肿瘤有权威的诊断,也可以堂而皇之地指点治疗,真正有点“doctor’s doctor”的味道了。可是,适合靶向治疗的肿瘤毕竟不多,我们对于治疗的话语权也很有限。

另一方面,治疗手段也反过来影响病理诊断。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治疗手段也在不断革新。病理标本的来源更多的受到治疗手段的影响。比如穿刺活检、内镜活检与治疗、微创手术切除等,都使标本形态发生很大改变,标本小、少、碎的现状直接影响到诊断的难度和质量。再者,临床治疗方案也在不断变化。仍以CIN为例,治疗观念更趋向保守。

病理医师对于治疗也不是无所作为,如果我们愿意介入或参与,至少也可以提点建议之类。有人认为,这是提高病理医师地位和影响的重要措施。笔者以为在以下情况不妨以附注的方式向临床提出建议:①对于适合靶向治疗的病种提出基因靶点的检测和靶向治疗的建议;②对于可能具有激素依赖性的肿瘤建议检测激素受体和内分泌治疗的建议;③对于切缘阳性的病例建议适当扩大切除范围;④对于交界性和中间型的肿瘤说明其生物性行为和预后并建议随访;⑤对于不能确定病变性质的穿刺或内镜活检病例建议切除活检;等等。

要想真正发挥病理诊断对于治疗的指导作用,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首先是学习一些疾病的治疗知识,包括其诊治进展,不断充实自已;其次是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互相学习和交流。但更重要的是态度:实事求是,量力而为。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