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病理学与影像学的亲密接触
病理学与影像学的亲密接触
病理学与影像学在很多疾病(尤其肿瘤)的诊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两者的原理不同,但其诊断基础是基本一致的,都是根据病变的形态变化。影像学主要依据大体变化所产生的影像学改变,病理学诊断主要依据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变化,而细胞形态的变化必将引起组织结构和大体形态的改变,这是其影像学诊断的病理基础。
长期以来,影像学医师习惯于根据病变大体形态变化的影像学征象来观察疾病的演变过程和形态特征,以影诊病,并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成熟的诊断标准。但是影像学家依然关注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学基础,从病理学角度来解释影像学表现,研究如何将影像学与病理学结合起来,互相印证,以理诊病,使影像学医师对疾病的影像学特征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更有把握。
关于影像与病理的关系,唐都医院放射科主任魏经国教授在《影像诊断病理学》的前言中说得比较透彻。“影像诊断学源于大体病理学,随着病理学研究的发展,必将而且已经为影像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可能。但是医学影像诊断毕竟不同于病理诊断。病理诊断的基础是细胞病理学,影像诊断则以形态学变化为基础,但细胞的病理变化必然引起组织或器官的形态学的变化,即组织结构的变化,而组织结构的变化是影像诊断的基础。因此,医学影像不仅仅是大体病理学的‘克隆’,它所显示的影像病理信息更能直观表达疾病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规律和特征。深刻认识和理解这种‘变化’的寓意,既是对大体病理学的补充和完善,也将为从病理与临床相结合及微观变化与宏观相结合的高度,深化认识病变的客观变化规律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他所主编的《影像诊断病理学》即是以病变组织结构作为病理学和影像学之间的结合点,从影像学的视角对病理学进行再学习再认识的结晶。该书将影像表现与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以及临床医学比较顺畅地衔接并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为影像诊断提供了可靠的病理学基础,也为病理诊断提供了影像学参考。
再者,随着微创手术和微创活检的推广应用,包括影像检查(CT, 超声等)指导下的穿刺活检,病理标本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碎,越来越少,病理医师直接观察到完整肿瘤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病理与影像的结合更加重要。我们要获得详细的病变形态的信息,如肿瘤的部位、范围、质地(囊型或实体性,囊实性)、大小、边界等,就必须频繁地与影像科室联系,向影像医师请教。有些疾病必须参考影像学资料,才能做出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病理学与影像学已经成为关系密切的姊妹学科。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