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免疫组化的学习与应用
本人接触免疫组化30余年来,阅读过的免疫组化切片和相关文献已经难以计数,按说应当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可是,免疫组化进展迅速,不但新抗体不断出现,老抗体也常有新用途,每种肿瘤的免疫组化谱也在不断变化,故时有应接不暇之感。回想起来,倒是有点体会,不妨总结一下,与大家分享,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认真阅读几本免疫组化的专著。本人1990年在美国进修时接触免疫组化,精读了当年新出的一部图文并茂的英文原著《Atlas of Diagnostic Immunohistopathology》,并翻译出来,奠定了理论基础,又通过大量读片学习和实验操作,丰富了实践经验。回国后又先后购买了几本免疫组化专著,作为案头参考书,时时翻阅,受益匪浅。
其次,要经常浏览有关免疫组化的文献并做笔记。免疫组化进展很快,专题的免疫组化研究论著,以及大量肿瘤病理学论著,都有大量有用信息,值得吸取借鉴。近年更有各种指南和共识,频频问世,对诊断实践很有裨益。我习惯于做笔记,把各种抗体的表达形式和诊断作用,各种肿瘤常用的免疫组化标记,分别整理成条文或图表,制定出适合科室实际的免疫组化通用“菜单”,并不断充实、修改,与时俱进,学以致用。
第三,要认真阅读HE染色切片,在做出初步诊断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和选择所需要标记的抗体,包括诊断性抗体和鉴别性抗体,有时加上与治疗和预后有关的抗体,在各个病种的通用“菜单”基础上,为每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免疫组化套餐。制定免疫组化套餐时要考虑全面,一次完成,避免一次次补做,这样既了拖延时间又容易引起临床反感。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时我们为了诊断、鉴别、治疗和研究,为病人开出一套丰盛的免疫组化“套餐”,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能落实,甚至受到排斥。在完全不能满足病理科预定计划时,我们只好放弃,但必须在常规诊断报告中注明建议做免疫组化(必要时写明需要标记的抗体)。有些病例去外地会诊后外地也要求做免疫组化时他们才知道免疫组化的重要。因为经费限制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适当减少一些项目,减去有些不十分必要的项目,或减免一些费用但不减免项目,并给临床做出合理解释。
第四,要慎重判断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注意对照的应用和设置。免疫组化阳性的部位(胞膜、胞核或胞质)、表现(颗粒状或团块状,弥漫性或局灶性)、强度(轻、中、重度),阳性细胞的数量(百分比)等,都应关注和记录,进行认真评估。
第五,要妥善解读免疫组化结果,结合常规染色、组织化学、临床、影像学等多方面资料,进行判断和解释,做出最后诊断,写出诊断报告。必要时辅以相应的说明,注明相关的参考文献,提出合适的建议。要注意总结诊断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诊断水平。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