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三说《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病变》
炎细胞浸润是病理医师诊断炎症的重要依据,也是感染性炎症的主要表现。在《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病变》第二讲中,着重解读了渗出性病变与渗出性炎的概念与病变形态,各种渗出性炎症的病变要点。本讲也尝试把疾病病变与炎症类型直接联系起来,加强两者的内在联系,也许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感染性病变中,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黏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exudation)。所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成分总称为渗出物(exudate)包括渗出液和炎细胞,可伴一定程度的变性坏死。
渗出性病变主要见于急性炎症。因致炎因子、组织反应状态、渗出成分和病变特点的不同,一般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和化脓性炎,出血性炎本质不是渗出性病变,一般习惯视为急性炎症的病理类型。
渗出性病变过程通常人为地分为4个阶段,依次是血管病变、液体渗出、纤维蛋白渗出和细胞渗出,但它们之间并无截然的时间界限。与之对应的分别是血管损伤、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和化脓性炎。在感染性病变中,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主要特征和中心环节,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血管通透性增加。笔者在这一部分扩展了血管病变的范围或内涵,引进了与感染相关的血管壁损伤、血栓形成和栓塞、梗死(取材于病理学教材中血液循环障碍部分),以及血管炎、出血性炎等内容,充实了感染所致血管损伤的内容,与传统病理学教材有所不同。血管病变包括: ①血管壁损伤,②血栓形成,③血管栓塞,④局部缺血坏死。例如: 血流中的细菌、真菌或原虫等可以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诱发血栓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阻塞,血流淤滞,可致局部缺血以致梗死;细菌性栓子随血流运行可导致感染的血道播散,含菌血栓或栓子栓塞可形成败血性梗死,梗死灶内可见细菌团及大量炎细胞浸润,化脓性细菌栓塞可导致多发性小脓肿。某些感染使血管损伤严重,通透性显著增加,致红细胞大量漏出,称为出血性炎,炎症灶内血管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受到破坏亦可致出血。病原体可侵犯血管壁导致血管炎、血管闭塞等病变。
至于液体渗出与浆液性炎,纤维素渗出与纤维素性炎,白细胞渗出与化脓性炎,本讲基本依照病理学教科书编写,但增加了感染性疾病的实例和图片,使之具体形象,更切合感染病理学的主题。 有些细节略有发挥,如淋巴细胞可从血液中渗出,亦可在局部增生,渗出性的淋巴细胞可呈弥漫性浸润或围管状浸润,常伴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而增生性淋巴细胞相对密集、单一,且可有淋巴滤泡形成。化脓性炎分为脓肿、蜂窝织炎、表面化脓和积脓四类,脓液实际是一种液化性坏死,在脓肿中增加了微脓肿,即在组织中只有少量中性粒细胞聚集者,通常累及腺上皮和鳞状上皮,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