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发生在中秋节的一场学术讨论

2021-10-01 16:13  阅读(207)  评论(1)  分类:专业

     中秋节一过,转眼就到了国庆节。可是,发生在中秋节那天微信群里的一场学术讨论仍在大脑中盘旋,讨论中涉及的一些热点问题很有意义。趁着今天休息,我又把那场讨论复习一遍,小结一下,与大家分享。

那天,中秋节互致问候的热度刚过,陈荣明主任就提出一个微生物检测问题,然后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一直延续到深夜,翌日凌晨,直至次日下午,才被另一个话题打断。我记录了一下,这场讨论持续了28个多小时,12人参加,120多条微信,实属《感染病理学》微信群里所罕见。更有意思的是参与人员既有病理学专家,亦有微生物学大咖,还有第三方机构的学者;微信内容既有中文,也有英文;微信形式既有文字,也有图片,还有参考文献。大家摒弃学科门户之见,就如何做好微生物学检测与诊断,畅所欲言,客观务实,气氛热烈融洽。这是一次多学科的学术性讨论,很有启发和促进。所以笔者的第一条评论是:过节不忘学术讨论,敬业精神可嘉!

首先,陈荣明主任介绍美国波士顿塔夫茨(Tufts)医学中心细胞学实验室常规使用4种组织化学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微生物,并与微生物培养结果做比较,结论是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和微生物培养各有千秋,各有优势,可以互相补充,不能互相替代。这个研究结果和结论得到广泛的赞同。然后是对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展开的讨论,涉及上述技术的特异性、敏感性,鉴别问题(包括病原体之间的鉴别,以及感染与污染、定植的区别等),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问题,科室协作问题,标本送检问题,甚至病理科与检验科的体制问题,收费问题等。

中间,陈栎江主任还提供一组微生物感染的病理图片,包括特殊染色,举例说明微生物学检测的重要性和困难性。他所在的温州医科大学附一院检验科与病理科互相配合,更受临床信任,肺穿刺至少有一个标本肯定送他们培养,另外还有组织印片,可与病理切片对照。这个经验值得推广。

总体上看来,这场讨论,在病理学与微生物学之间取得了一些共识,包括:①微生物学检测是感染性疾病病因诊断的必要手段,临床最好能将标本分别送做微生物学和病理学检测;②微生物学检测与病理学检测各有所长,可以互相补充,互相验证,相益得彰;③微生物学和病理学都有许多病原体检测手段,包括核酸检测等,应当充分利用,择优选用;④病理科和检验科(微生物检测)应当互相配合,经常沟通,开展协作,共同提高微生物诊断水平。

最后,吕建民主任提供一份关于中国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病原体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为这场讨论画上句号。基因测序是微生物检测发展的方向,目前正在推广和普及。但是笔者认为第二代测序技术也不能完全取代上述已经普遍应用的常规技术,只能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手段。

 


 

我要评论

0条评论